武统、和统都无望?台湾军事专家:看来中国已经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说这话的,是台湾知名军事评论员谢寒冰,他在节目中提到,大陆现在的策略已经不再局限于“打”或“谈”,而是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线——“逼统”。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现实中展开的布局,过去十年,两岸从热络走向冷淡,贸易依然火爆,但政治互信几乎归零,民进党上台后推行“去中国化”,教育、文化全面西化。 美国趁机推波助澜,一边卖武器,一边怂恿台湾“防御自保”,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博弈不断,武力统一?大陆有这个实力,但付出的代价太大,军事冲突一旦爆发,全球产业链都会遭殃。 和平统一?谈了几十年,越谈越远,岛内“独派”抬头,民众被洗脑,连国民党都不敢再提统一,谢寒冰说,大陆早就明白,靠谈判等不来统一,靠战争赢不到稳定,于是开始用“逼”的方式,让台湾自己靠过来。 这套手法看似温和,实际比枪炮更有压迫力,军事威慑、经济调控、法律约束、舆论引导,几条线齐头并进,去年“联合利剑—2024A”军演,一百多架战机环岛巡航,模拟封锁;今年“海峡雷霆—2025A”,福建舰首度穿越台海,场面震撼。 台军防空系统几近崩溃,社会舆论陷入恐慌,经济层面,大陆收紧贸易关口,对部分台独人物实施制裁,冻结资产、限制入境,岛内商界一看形势不对,纷纷降低政治风险,避谈台独。 台湾企业对大陆依存度依旧超过四成,赖清德的“经济脱钩”计划进展缓慢,印度、越南接不住订单,台湾内部物价上涨,民怨积聚,民调显示,超过六成岛内民众希望维持现状,不愿卷入对抗。 这样的态势,谁在赢,谁在耗,一目了然,你觉得“逼统”真的是第三条路,还是另一种长期消耗?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大陆这步棋并不急,它更像是一场长期的博弈,军事演训频率高,但并非真要开打,而是在塑造心理压力。 台湾社会被不断提醒:大陆随时有能力“动手”,但选择不动,是出于战略自信,经济上,大陆用市场杠杆削弱岛内“脱中”幻想。台湾高科技产业链离不开大陆供应链,芯片、电子、半导体都被紧紧绑在一起。 赖清德想依靠美国,却被特朗普政府泼冷水——芯片太贵、补贴不够、关税太高,美国优先的逻辑注定台湾是筹码,不是伙伴,大陆的“逼统”策略,其实是用现实去取代口号,用时间换空间,过去人们以为统一只能靠枪炮或谈判,但现在的第三条路更像是“软实力统合”。 它没有硝烟,却有温度;没有宣战,却能让岛内社会逐步习惯“大陆不可忽视”的事实,从心理到经济,从认知到利益,一点点瓦解那层人为筑起的墙,最关键的是,这种方式成本低、风险小,却能持久见效。 谢寒冰的判断,也许揭开了两岸博弈的新阶段——不是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谁能撑得更久,谁能赢得民心,当战争的鼓点被沉默取代,当经济的重力持续牵引方向,或许“逼统”并不是威胁,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收复。真正的胜利,不是岛上插哪面旗,而是让两岸重新回到同一条命运线上,想问问你,你觉得“第三条路”能不能真的改变两岸的未来? 参考资料:解放军报——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开展“联合利剑-2024A”演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