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调理,拼的不是猛药,是找对根、守得住。 从医四十余年,我最怕遇到两种患者

向薇谈养 2025-11-08 14:09:08

慢性病调理,拼的不是猛药,是找对根、守得住。 从医四十余年,我最怕遇到两种患者:一种是只盯着化验单数字吃药的,另一种是浑身是病却不知道病根在哪的。门诊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位59岁的患者,恰好占了两样。 第一次见到他是6月中旬,穿着宽松的短袖,走路慢悠悠的,坐下第一句话就是“大夫,我血糖高了1年多,总觉得累,浑身不得劲”。他掏出手机,翻出自测的血糖值8.4,眉头拧成了疙瘩。可没说两句,又补充道“最近关节酸痛得厉害,胃胀还口臭,大便也软乎乎的”。 追问之下才知道,他还被过敏性鼻炎折磨了30年,虽然现在控制得还行,但踝膝髋肩腕这些大关节,时不时就阴酸无力,有时候走两步都觉得累。我看他舌淡苔白腻,心里就有了数——这根本不是单纯的高血糖,而是“肝郁脾虚、湿阻中焦”在作祟。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觉得血糖高就该盯着降糖药,关节痛就贴膏药,鼻炎犯了就喷喷剂。可中医讲究“整体辨证”,患者的高血糖、关节痛、胃胀、鼻炎,根源都是“湿气”在搞鬼。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湿气排不出去,堵在中焦就胃胀口臭、大便软,渗到关节就酸痛无力,长期下来还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糖代谢失常。 第一次开方,我以疏肝健脾、祛湿和中为主。广藿香、厚朴、白豆蔻这些都是祛湿的“好手”,能把堵在脾胃的湿气化开;柴胡、郁金疏肝理气,让脾胃运化起来;葛根不仅能辅助降糖,还能升阳解肌,缓解关节酸痛;再加上丝瓜络通经活络,苦参清热燥湿,10剂药,早晚各200ml煎服。 两周后患者复诊,一进门就说“大夫,我感觉轻松多了,关节不那么酸了”。但新的问题来了,他鼻炎犯了,鼻塞喷嚏流涕,口干口气还重。我看他舌淡苔薄白腻,辨证没变,只是湿气有了外发的迹象。 这次调整药方,加入了防风、紫苏叶、桂枝,既能祛风散寒治鼻炎,又能辅助祛湿;还加了苦瓜干、鬼箭羽,增强辅助降糖的效果,依旧是10剂,同时反复叮嘱他:饮食一定要清淡,烟酒、辛辣荤腥、油炸生冷都得忌,不然药效再强也顶不住脾胃负担。 第三次来深圳复诊是7月中旬,患者的变化让我欣慰。他掏出化验单,血糖降到了7.39,脸上也有了气色。“手指还有点阴痛,大便不太顺畅”,他不好意思地说。此时他的舌苔已经薄腻,还有齿印,说明湿气渐消,但已经渗入经络,而且脾虚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这次我调整了药方,加入青风藤、鸡血藤、防己,重点通经活络,把经络里的湿浊清出去;再加知母滋阴润燥,解决大便不畅的问题,依旧是10剂煎服。 很多患者会问,为什么不直接用降糖药?其实对于患者这样的情况,单纯降糖只是“治标”,调理体质才是“治本”。湿气不除,脾胃功能不恢复,血糖就算暂时降下来,也容易反弹,而且关节痛、疲劳这些不适也解决不了。中医治病,就像疏通河道,不是把河水强行抽走,而是把堵塞的淤泥清理掉,让河水自然顺畅流淌。 这个患者的案例也提醒很多中老年人:身体是一个整体,不要把各个器官的问题割裂开。高血糖可能和脾胃有关,关节痛可能和湿气有关,鼻炎可能和体质有关。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找对根源,从调理体质入手。 作为一名中医,我想说:慢性病调理,拼的不是猛药,是找对根、守得住。饮食清淡、规律作息、情绪舒畅,再加上对症的方药,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都能慢慢改善。别再只盯着化验单上的数字焦虑,关注身体的整体感受,找到根源对症调理,才能真正活得轻松、健康。 如果你也有高血糖伴随疲劳、关节痛、肠胃不适的问题,不妨试试从调理体质入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中医的魅力,就在于用温和的方式,让身体回归本真的平衡。

0 阅读:29
向薇谈养

向薇谈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