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称,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原本是在2030年前完成。但在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1-08 13:50:39

美国媒体称,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原本是在2030年前完成。但在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曾公布中国将在2028年进行载人登月,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IAF给出2028年这个预判,其实是拿着中国2024年《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抠细节”算出来的。   他们看到规划里把2028-2035年划为载人登月实施期,就默认“开局即冲刺”,觉得头一年肯定能落地,却忘了航天工程从来不是“按年份划段就完事”。   反观中国官方,不管外界怎么猜,在今年的航天日活动、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布会上,始终咬死“锚定2030年前实现登月”,连措辞都没松过。   这可不是保守,而是载人登月的每一步都藏着“不能急”的理由,长征十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70吨,专门为登月量身打造,今年刚完成近1000吨推力的系留点火试验,可低空飞行测试还得等明年,光这一项就需要至少8个月的数据分析期。   梦舟载人飞船能搭载3名航天员,还能兼顾月地往返和空间站运输,零高度逃逸测试刚过,可后续热试验要模拟月地返回时1200℃的高温环境,这种极端条件下的验证,差一天都可能埋下隐患。   揽月着陆器更复杂,不仅要载着航天员在月面软着陆,还得自主起飞对接,今年的着陆起飞综合验证,光是调整发动机推力参数就花了3个月,后续集成测试还要和飞船、火箭做上千次匹配试验。   再看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简直是“麻烦堆成山”。   原本2025年登月的目标,现在被国会听证会批“不切实际”,最新预算案里,阿尔忒弥斯3号的拨款比申请少了12亿美元,资金短缺让本就滞后的进度雪上加霜。   SpaceX的星舰更别提了,11月的第六次试飞,助推器回收失败直接溅落墨西哥湾,在轨加油技术连10%的验证进度都没到,而这个技术是星舰登月的核心,没它着陆器根本飞不到月球。   公理太空公司的登月服,虽然和Prada合作搞出了“时尚感”,但最近测试时发现,极端温度下头盔密封性能不达标,光这个问题就得至少整改半年。   其实啊,中国航天的“慢”,本质是对科学的敬畏。   他们有个“归零”原则,不管多大的试验,只要出现一个小故障,就必须从头排查,哪怕耽误进度也不妥协,当年神舟八号对接试验,就因为一个传感器异常,推迟了整整3个月。   对比美国商业航天主导的模式,中国更像“精雕细琢”,美国则是“边试边改”,虽然星舰试飞频率高,但每次失败的损耗都得花数亿美元弥补,反而拖慢了整体节奏。   欧洲航天局有位老专家私下跟我说,中国的登月计划看似进度“保守”,实则每个节点都踩得极准,没有一项技术是“没吃透就上”。   梦舟飞船的生命支持系统,是在空间站验证了5年才定型的,揽月着陆器的着陆算法,结合了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的成功经验,这种“成熟技术迭代”比“全新技术冒险”靠谱多了。   美国总想着“弯道超车”,可航天工程没有弯道,只有必经之路,NASA前局长吉姆・布莱登斯坦说得对,阿尔忒弥斯计划选了太多不成熟的技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中国则不一样,2025年空间站的两次载人飞行,其实也是在为登月积累经验,比如长期在轨驻留的生命保障、出舱活动的技术优化,这些都是登月必须的“基本功”。   说真的,载人登月不是“抢头条”,而是要让航天员平安去、平安回,还要为后续建立月球科研站打基础。   中国不纠结2028还是2030,而是把每一步都走扎实,这种“不冒进、不侥幸”的态度,才是航天探索最该有的样子。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40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