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宣布 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11月10日才正式生效。在未来一年内将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24%的加征关税,同时保留10%的加征关税税率。 这时间差掐得是真有水平,五天缓冲期,不长不短,刚好够美国那边上上下下乱一阵。 白宫的幕僚们估计这会儿正围着桌子吵,企业界的电话怕是要被打爆,连农场主们都得拿着计算器反复扒拉 —— 这步棋到底该怎么接。 表面看是松了口气,24% 的高关税继续停着,不少依赖美国资源的行业能少掏不少钱,但 10% 的税率稳稳当当留着,没全撤,这意思就很明确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让步,里头全是算计。美国那边这大半年日子不好过,之前加的那些关税早把自己绕进去了。 进口成本涨得太狠,消费品价格跟着往上跳,通胀压都压不住,普通家庭过日子的成本凭空高了一截。 企业更头疼,想把订单转到东南亚,结果那边关税优势也没了,供应链折腾半天还是没理顺。 最关键的是,农业州的选票还攥在农民手里,2026 年中期选举眼看着要到,要是农产品出口再受影响,共和党那点基本盘都得晃。 中国这时候把 24% 的税暂停了,等于给美国的通胀和企业成本减了点压,但 10% 的口子没封死,等于说主动权还在自己手里。 美国同步也动了动作,下调了所谓的芬太尼相关关税,还暂停了针对中国企业的一些限制,看着像是互相给台阶,其实都是算着自己的账。 但节奏明显是跟着这边走的,五天缓冲期就是逼着他们快做决定:要是顺着坡下,大家都能喘口气;要是还想硬扛,10% 的关税还在,后续谈判可就没这么轻松了。 那些美国采购商这会儿估计正急着跟中国供货商对接,生怕赶不上 11 月 10 号的时间点,航运公司都开始预估运费要涨,这波抢单潮其实早就在算计之中。 中国这边也有自己的考量,长期拉锯对企业也不是好事,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订单波动太大会受影响。 暂停 24% 的关税,能让这些企业安点心,不用总盯着政策变来变去,可以踏实安排生产。 但 10% 必须留着,这既是给后续谈判留的筹码,也是明确态度:合作可以,但不能没底线。 一年的期限更是妙,不是永久放开,等于说 “先观察一年,看你表现”,要是美国那边又想搞小动作,24% 的税率随时能恢复,手里的牌从来没扔。 特朗普之前还嘴硬说关税讹诈有用,现在估计也得私下算这笔账。对华贸易依赖度摆在那儿,真要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之前加税的反噬效应已经够明显了。 中国这招等于是把皮球踢了过去,既展示了合作的诚意,又没让自己吃亏,还顺带测试了美国内部的反应。 那些喊着 “对华强硬” 的政客,这会儿得面对企业界的压力,农民们也会盯着政府要说法,毕竟大豆采购的承诺还在那儿,真闹僵了吃亏的是自己。 这五天里,美国的反应肯定很热闹。商务部要开会评估影响,农业部得跟农场主解释,企业要调整采购计划,说不定还得搞点舆论战试探口风。 但不管怎么折腾,核心的账算下来就一个:接招是最划算的选择。中国这边早就把后续的路想清楚了,企业能借这一年稳定出口,产业链能趁机调整,同时还能借着利益绑定让美国不敢轻易再掀桌子。 说白了,这哪儿是让步啊,分明是把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的同时,还让对方觉得得了便宜。 10% 的关税像个小闸门,想开想关自己说了算;一年的期限是个观察期,对方的小动作都能看在眼里;五天缓冲期则是精准打在了美国的痛点上,逼着他们尽快表态。 既没跟对方撕破脸,又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还为国内发展争取了稳定的环境,这波操作里的门道,可不是随便就能看懂的。 美国要是真懂事儿,就该顺着这个节奏来,大家各取所需。要是还想玩之前那套讹诈的把戏,10% 的关税就是个提醒,24% 的底牌还没亮出来呢。 这一年的时间,既是给双方的缓冲,也是给美国的机会,至于能不能抓住,就得看他们自己会不会算了。 反正主动权在这儿,怎么出牌,什么时候出牌,都由不得别人说了算。 参考资料:直新闻《国务院:对美关税调整,一年内暂停24%,保留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