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

芝士讲解员 2025-11-08 12:29:36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郭台铭当年叱咤风云,富士康靠大陆市场起家,员工高峰期冲到上百万,郑州厂区一个人挤人,夜班灯亮得像白天,组装苹果手机流水线转个不停,那场面多气派。 谁想到短短几年,厂房冷清了,宿舍楼空荡荡,招工广告贴满街头待遇翻倍也没人搭理,订单丢了,股价晃荡,整个帝国像漏气球瘪下去。 事情得从郭台铭那次高调去美国折腾说起,2017年他跟特朗普握手合影,豪气冲天许诺投上百亿建面板厂,说要带去上万岗位,特朗普乐得直夸这是世纪工程。 郭台铭大概觉得这是扩展版图的好机会,摆脱大陆依赖,顺便讨好美国政界,拉近跟苹果的关系。 结果这步棋下得烂透,威斯康星那块地本是农田,政府补贴大把银子,富士康铲平房子开工,可建着建着就露馅。 成本高得吓人,美国工人薪水是大大陆几倍,熟练技工难找,供应链断断续续,零件还得从亚洲空运,物流费吃不消。 原计划10.5代液晶线,结果缩水成小厂,投资从100亿美金砍到6.7亿,岗位从1.3万变成一千出头,当地民众气坏了,说这是空头支票,浪费纳税钱。 拜登后来视察,直接吐槽这是场闹剧,富士康只好把地租给微软搞数据中心,面子丢尽。 郭台铭本想借此在美国站稳脚跟,避开贸易战风险,谁知美国那边政策翻脸快,关税一加,富士康夹在中间两头难。 回过头,大陆这边也没闲着,劳动力市场变天了,年轻人不爱进厂,流水线活枯燥工资低,还不如去送餐开网约车自由。 富士康人工成本年年涨,2023年鸿海集团财报显示,员工总开支占营收比重越来越重,逼得公司到处建新厂分散风险。 郭台铭退休前就开始布局越南和印度,2019年越南厂起步,招工几万,组装iPhone组件,印度那边也投钱建线,2024年富士康在泰米尔纳德邦砸20亿美金扩产,员工破10万。 可这些地方问题一大堆,越南罢工频发,工会闹事,印度基础设施差,电力不稳,供应链跟不上大陆成熟度,质量控制成难题。 苹果那边聪明,早开始多头下注,不再把鸡蛋全放富士康篮子,订单分给立讯精密、和硕、纬创,这些对手毛利率高,智能化走在前头,立讯靠精密组件年赚翻天。 富士康呢,喊了好几年机器人革命,工业富联上市圈钱上百亿,说要AI升级生产线,结果项目拖拖拉拉,好多工厂还是靠人工堆,效率上不去,2023年毛利率滑到6%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 疫情那几年雪上加霜,2020年大陆厂停工,供应链断裂,郑州厂爆发员工抗议,成千上万人逃厂,富士康紧急加薪稳人,可名声坏了,招工更难。 郭台铭退休后,公司管理层换血,鸿海集团营收2023年掉到1.5万亿新台币,同比下滑,电动车业务想转型,2021年跟Stellantis签协议造车,还买了Lordstown Motors股份,可进展龟速,2024年才出几款原型车,市场反馈一般,没赶上特斯拉比亚迪的浪潮。 半导体这边也试水,2022年投了日本夏普的芯片厂,还跟印度政府谈建晶圆厂,可技术门槛高,竞争激烈,短期内难见效。 整个过程像滚雪球,郭台铭早期决策失误放大了问题,美国项目吸走资金,大陆劳动力流失加剧,海外扩张遇阻,苹果订单份额从70%降到50%以下,竞争对手抢滩。 后果显而易见,员工从120万缩到80万左右,厂区闲置,股价从高点腰斩,郭台铭个人财富蒸发大半,贸易战升级,美中脱钩加速,富士康被迫多地布局,可根基动摇,帝国光环褪色。 全球供应链重塑,富士康从霸主变追赶者,印度越南厂虽热闹,可本地化挑战大,罢工和政策变卦常有,郭台铭或许后悔没早点深耕大陆智能化,转而赌海外,结果两头落空。 这事提醒大伙,企业得稳扎稳打,抓住核心优势,大家都学着点,就能避开坑。

0 阅读:0
芝士讲解员

芝士讲解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