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翠芳的电话,爱人在电话里大声说:张志信,要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你不用回家了! 然后“啪”地一下把电话撂下了, 张志信苦笑了一声,大手一挥,准备就绪的部队向战场滚滚而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春天,南疆边境局势紧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吹响。张志信作为160师师长,率领部队昼夜向边境集结,年过半百的他依旧精神饱满。 很少有人知道,他21岁的独子张力也在这支队伍里,是478团特务连的侦察兵。战前动员时,张志信发现儿子手腕上戴着一块手表。 侦察任务深入敌后,手表反光极易暴露目标,他当即要求儿子摘下。这块表是张力临行前带的唯一家人信物,虽有不舍,他还是默默交了出去。 出发前,张力曾跟母亲成翠芳许下三个心愿:回来吃饺子、吃烧鸡,戴块新上海表。 战争打响后,张力主动递交请战书,要求去任务最凶险的特务连。这份申请的批示人正是张志信,这是他少有的“动用特权”。不是为了庇护,而是成全儿子的军人志向,他比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进入特务连后,张力从没提过自己的父亲是谁,战友们只知道他作战勇猛。几次侦察任务中,他凭借出色的素养屡立战功,还火线入了党。 直到2月27日的267高地侦察任务,这个秘密才在生死关头被揭开。小队深入敌后时突然遭遇伏击,敌人火力密集,队伍瞬间陷入险境。 张力肩部到后腰被子弹贯穿,伤势严重,前沿阵地缺医少药。战友们只能简单包扎,看着他的气息一点点变弱。弥留之际,他攥着战友的手,轻声说自己是张志信的儿子,让转告父亲没丢脸。 消息传到师部,478团团长迟疑许久才发电报。政委李兆贵和几位高层商议后,决定暂时封锁消息。 当时战局关键,没人敢让这位指挥核心因丧子之痛失控。可师部里的低气压和干部们的异样,还是没能瞒过张志信。在他的强硬追问下,下属只能如实汇报。 张志信身子晃了一下,扶住桌角沉默良久,随后平静地说张力死得其所。没有眼泪,他转身回到作战图前,继续部署下一步进攻计划。 部队凯旋后,张力的骨灰被送到靖西烈士陵园。张志信没给儿子办特殊葬礼,只是简单掘坑埋葬,立了块写着“张力烈士之墓”的木牌。有人提议修纪念碑,他拒绝了,说儿子生前没搞特殊,死后也不能例外。 成翠芳早就备好了饺子、烧鸡,还排队买了块上海表。她等着丈夫和儿子一起回家,等来的却是永远无法兑现的三个心愿。 她哭着说不后悔送儿子参军,只是遗憾没能让他吃上那顿饺子。岁月流转,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张志信也退居二线。 2009年,身体日渐衰弱的他,执意要去靖西烈士陵园。他说要去还一样东西,就是当年从儿子手上取下的那块手表。 老两口一路走走停停,花了十二天终于抵达陵园。张志信捧着手表,在儿子墓前站了很久,浑浊的眼睛盯着墓碑不放。他把手表轻轻放在墓前,缓缓站直身体,颤抖着举起右手敬礼。 那一刻,他不是战功赫赫的师长,只是个思念儿子的普通父亲。 信息来源:《高山下的花环》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