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4日大清早,成都的蒋介石刚端起茶杯,就被电讯台的急报浇了个透心

界欧姜望 2025-11-07 18:39:42

1949年12月14日大清早,成都的蒋介石刚端起茶杯,就被电讯台的急报浇了个透心凉:“委员长,川东炸锅了!范绍增在大竹带两万多人起义了!”老蒋手里的茶杯“哐当”撞在桌上,钢笔滚到地上都没顾上捡——他明明早就把这个“川中袍哥”削成了光杆司令,怎么凭空冒出一支整编师?这记闷棍,直接把他打懵了。 说起范绍增,川渝人没人不知道“范哈儿”的名号。这老哥看着憨乎乎,13岁就混袍哥,拜把子、讲义气,江湖名声比军职还响。抗战一爆发,他二话不说掏光家底,自己招兵买马组建八十八军,带着弟兄们在苏南、浙西跟日军死磕,硬是凭着破旧武器击毙了日军中将酒井直次,川人都叫他们“硬骨头部队”。可蒋介石眼里,“杂牌军”再能打也是隐患,1942年一纸调令把他升成“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听着光鲜,实则连一兵一卒都调不动,八十八军直接被嫡系收编,范绍增成了光杆司令。 换别人早闹翻天了,范哈儿却揣着明白装糊涂,乐呵呵去重庆、上海“隐居”。表面上挂着“国防部部员”的空头衔,天天跟杜月笙、张啸林这些人喝酒打牌,暗地里却没闲着:旧部散了就一个个联络,袍哥弟兄们就聚着喝老白酒,连地方保安团的头头都被他拉进酒局。保密局的特务盯着他,却只看到一个“沉迷享乐的草包”,压根没发现,这老哥正在织一张天大的网。有人笑他没了兵权就是条虫,他眯着眼笑:“手里有人脉,心里有算盘,什么时候都不算输。” 这算盘,他一扒拉就是六年。1949年春,眼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范绍增连夜坐船回了川东老家,连省道都不敢走,怕留下痕迹。一到家就以祭祖为名,把各县袍哥舵把子、旧部军官、保安团头头全召集过来,酒过三巡才说掏心窝子的话:“国府要完了,咱们是跟着陪葬,还是另寻活路?”这话戳中了所有人的心思,没人反对,都等着他拿主意。 川东这地方山高林密,袍哥组织扎了几百年的根,比国民党的保甲制管用多了。范绍增就靠着这张“土网络”,悄悄攒起了队伍:四千多八十八军失散的老兵,七千多不满国民党压榨的保安团,还有八千多讲义气的袍哥弟兄,加起来两万多人,武器从老套筒到捷克式,能凑齐的都凑了。他白天在茶馆“摆龙门阵”,晚上就去山林里看部队操练,保密局就算听到风声,也只当是几百散兵游勇,压根没当回事——他们哪里懂,袍哥的人情网,比特务的监视网结实多了。 8月底,二野逼近川东,范绍增立马派亲信去万县找解放军联络,对方就回了三个字:“大竹见。”这默契,比拜把子还铁。12月13日晚,大竹城隍庙的长明灯亮了一夜,八个支队长围着范绍增坐成一圈,他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明天晌午通电起义,跟共产党干,想走的现在就走,绝不挽留。”满屋子的人,没一个起身的,庙外北风呼呼刮,屋里的人心却热得发烫。 第二天中午12点,大竹电报局的电键敲了37秒,通电全国:“川东挺进军总司令范绍增率部起义,愿听中共指挥!”消息一传开,毛人凤拍桌骂娘,蒋介石愣了半天,就憋出一句:“他到底从哪弄来这么多人?” 老蒋到死都没明白,他丢的不是兵,是人心。他天天玩削藩,把杂牌军当狗使,榨干地方油水,老百姓怨声载道;范绍增却把弟兄们当兄弟,不克扣军饷,把老百姓当亲人,不扰民生计,这两万多人,是川东的人心堆出来的。 起义当天晚上,二野先遣队就进了大竹,部队改编成暂编第八军148师,范绍增死活不当师长,非要当副师长:“新政新军,我这老兵当个绿叶就行。”没过几天,这支部队就投入清剿残匪的战斗,他们熟地形、懂民情,打快仗、走夜路,配合二野拿下好几座县城,川东乡绅都感慨:“老范没忘本,还是护着这片土地。” 别真以为范哈儿“哈”,这老哥精得很。他知道啥时候该忍,啥时候该出手,清楚国民党烂到根了,跟着走就是死路;也明白共产党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这才是真趋势。他不玩虚的,不搞权谋算计,就凭着“讲义气、顺民心”六个字,攒起了两万大军,在乱世里走对了路。 反观蒋介石,机关算尽,眼里只有权和利,把所有人都当棋子,最后众叛亲离,连川东都留不住。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实实在在比啥都强。范哈儿用行动证明,不管混江湖还是干大事,人心才是最硬的本钱,顺了民心,就顺了大势,想不成事都难。 川东的山记得,那些跟着范哈儿起义的弟兄记得,这个“哈儿”司令,从来都不哈,他只是活得明白,选得果断,这才是真聪明。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界欧姜望

界欧姜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