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教师火了!”他的话犹如一记重锤,击中了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的敏感神经。在这个“家校合作”似乎已成为常态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人站出来反对?难道真的是“老师”变懒了,还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出了偏差? 其实,仔细想想,这位老教师的观点并非无的放矢。我们常常看到,家长被推到“第二老师”的位置,几乎成了老师的“助理”。作业批改、学习辅导、甚至课堂管理,似乎都成了家长的“新职责”。然而,这真的是教育的本意吗?还是我们在追求所谓“家校合作”的名义下,把老师应有的责任一再推卸? 我们不得不问:老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他们是否还应该是那个站在讲台上,用专业知识点亮学生未来的人?还是变成了“监督员”、“催促员”,让家长成为“临时老师”?这个问题,关系到教育的本质,也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这位老教师的观点,似乎在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变成“家长的额外负担”。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而不是家庭的“全天候补充”。让家长去监督作业,虽然表面上看是“关心孩子”,但其实是在削弱老师的专业性,模糊了教育的责任分界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很可能变成“责任推诿”,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繁琐,也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加碎片化。 我们要看到,真正的教育,是老师用心教书,用专业引导,是家长给予理解和支持。二者的职责应当是互补而非替代。让老师专注于教学,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而不是“临时助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专业的环境中成长。 或许,这位老教师的批评,正是一剂醒世的良药。我们需要反思:在追求“家校合作”的名义下,我们是否迷失了方向?是否忘记了,教育的核心是专业与责任的坚守?让我们都来思考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 教育,终究是老师的职业,也是家长的责任。二者应携手同行,而非相互取代。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迎接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