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

慕蕊看趣事 2025-11-07 12:30:49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谁能想到,曾经让全球电子业夜以继日转动的富士康,如今却在新闻里变成了“安静的大厂”?一边是世界工厂的神话曾经辉煌到让人眼花缭乱,另一边却是今天媒体刷屏的裁员、搬厂、订单外流。 万家灯火的郑州、深圳、成都三大基地,如今有的成了“空城”,有的厂房空置,甚至工人只剩下高峰期的六成。这种反差,搁谁身上都难免一阵唏嘘。 回溯几年前,富士康在大陆的光景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仅在深圳、郑州、成都等地的几大生产基地,就聚集了上百万员工,每到生产旺季,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24小时不停运转,园区外的餐饮、住宿生意也跟着火爆。 那时候,苹果的iPhone系列是富士康最主要的订单来源,光是为了赶工新款手机,郑州厂区曾创下过单日出货百万台的纪录,“全球每三部iPhone就有一部产自富士康”的说法也广为流传,那时候的富士康,妥妥的是代工行业的“扛把子”。 转折点出现在供应链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上。前几年,受全球贸易环境影响,不少科技企业开始推动供应链多元化,苹果也逐渐将部分订单分流到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代工厂。 一开始富士康并没太在意,觉得自己的产能和技术优势无可替代,可没承想,分流的订单越来越多。以印度为例,当地代工厂在苹果的扶持下,产能快速提升,2024年苹果在印度生产的iPhone占比已经超过20%,这直接导致富士康大陆工厂的订单量骤减。 郑州厂区最明显,以前旺季需要大量招聘临时工,如今部分车间甚至出现了停工待产的情况,夜晚的厂区再也没有了以前彻夜通明的景象。 除了外部订单流失,内部的成本压力也让富士康喘不过气。随着大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富士康的代工优势逐渐减弱。以前靠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的模式,在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双重影响下,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有数据显示,富士康近年来的毛利率从巅峰时期的10%左右,下降到了不足5%,部分低端代工业务甚至出现亏损。为了降低成本,富士康也曾尝试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但那边的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工人技能水平也不如大陆成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反而增加了额外的成本。 更让富士康头疼的是,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几年下滑,苹果的订单增长放缓,其他客户如华为、小米等也在调整自己的供应链策略,减少对单一代工厂的依赖。 以前富士康靠着绑定苹果就能高枕无忧,现在却要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富士康在这一领域的布局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足,没能及时填补消费电子订单减少留下的空缺,这也让它的处境更加艰难。 其实在困境显现之初,郭台铭也采取过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试图从单纯的代工向智能制造转型,还曾高调宣布要进军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 但转型谈何容易,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还要面对行业内早已深耕多年的竞争对手,进展并不顺利。有业内人士透露,富士康在半导体领域的几个项目,因为技术瓶颈和市场需求变化,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 如今的富士康,股价较巅峰时期已经下跌了超过60%,市值蒸发上千亿。各地工厂也在陆续缩减产能,部分闲置的厂房甚至被转租出去。曾经被视为“制造业神话”的商业帝国,如今却面临着“帝国黄昏”的尴尬境地。 对于富士康的未来,有人认为它还有机会凭借多年的制造经验东山再起,也有人觉得它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转型时机,很难再回到以前的辉煌。 不管怎么说,富士康的兴衰都给制造业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没有永远的优势,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而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接下来能否找到破局之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官方信源: 新华网:富士康业绩持续下滑 转型之路遇挑战 人民网:全球供应链调整下 富士康面临多重压力 中国日报网:Foxconn's decline: Once a manufacturing giant, now struggling to adapt - China Daily

0 阅读:5

猜你喜欢

慕蕊看趣事

慕蕊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