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里外不是人,安世之争第三阶段开始,荷兰没牌可打了 安世之争的第三阶段彻

士气沉沉 2025-11-07 12:12:30

[微风]里外不是人,安世之争第三阶段开始,荷兰没牌可打了 安世之争的第三阶段彻底把荷兰推到了尴尬境地,活脱脱成了块两头受气的“夹心饼干”,如今手里基本没牌可打了。这场围绕芯片巨头的博弈,从一开始就藏着地缘角力的影子,只是荷兰没料到,自己押宝的盟友会突然变脸,而曾经被视作“猎物”的对手,反而掌握了主动权。 事情的源头得从美国那纸“50%穿透性规则”说起。2025年9月29日,美方推出这项新规,把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直接纳入管制范围。 这规则狠就狠在,只要企业含美技术或物料占比过半,哪怕是子公司也要特殊审批,等于直接掐住了安世的供应链。荷兰一看机会来了,借着“担忧技术转移”的由头,在9月30日就援引《货物可用性法》从闻泰手里接管了安世,还火速罢免了中国籍CEO张学政。 荷兰打的算盘很明确:有美国的规则撑腰,就算中国反击,靠着盟友和自身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也能扛住,说不定还能趁机掌控这家年供应全球超900亿颗芯片的企业。 可荷兰没算到,美国的“盟友情义”脆得像张薄纸。10月底中美吉隆坡磋商一结束,美方就宣布暂停“50%穿透性规则”一年,连带着撤销部分加征关税。 这波操作直接把荷兰晾在了原地——当初动武的“尚方宝剑”没了,自己却已经把事情做绝了。更让荷兰头疼的是,美国变脸的背后,是全球车企的集体施压。 安世的基础芯片是汽车电子的“刚需品”,四成小信号二极管市场和六成汽车用芯片都出自它家,中国东莞工厂承担了七成以上的封装测试工序。荷兰接管后引发的供应中断,让大众、宝马这些欧洲车企慌了神,宝马库存只剩两三周,美国本土供应商更是警告“停产仅剩两到四周”,连本田在墨西哥的工厂都被迫停工。 美国显然不想为了荷兰的野心,赔上自家汽车产业的利益。 就在荷兰手足无措的时候,中国这边已经开启了反击的第三阶段。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先对安世在华工厂实施出口管制,冻结成品出口,直接击中荷兰的软肋——欧洲产的晶圆七成要送中国封测,没了中国工厂,荷兰手里的晶圆就是“半成品”。 更关键的是,11月初中国突然释放缓和信号,安世中国宣布“成品及在制品库存充足”,能支撑订单到年底,还启动了新晶圆供应源认证,同时恢复对欧洲和日本车企的芯片供应。 这步棋走得极妙,既解了全球车企的燃眉之急,又让荷兰的断供威胁成了笑话,毕竟中国商务部已经放话,会考虑对相关企业的出口限制予以豁免,直指“荷兰政府不当干预是供应链中断的根源”。 现在的荷兰是真没招了,只能死死咬住晶圆供应不放,10月26日还以“未遵守付款条款”为由暂停向东莞工厂供晶圆。 可这招根本伤不到中国,安世中国早就反驳称付款说法“具有误导性”,货币结算改人民币只是本地化运营调整,而且已经在加速认证新供应商,预计明年就能满足所有需求。 反观荷兰,却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欧洲车企催着要芯片,欧盟技术专员都不得不出面寻求“外交突破”;中国这边手握供应链关键环节,态度强硬又留有余地;美国则只顾着自家产业利益,早就把荷兰抛到了脑后。 更尴尬的是,荷兰的举动还暴露了自身产业的脆弱性。安世被中国收购后,闻泰注入资源让产能翻倍,研发投入增长150%,新增近千项专利,产品还升级到了电动车高压系统适用的型号。 荷兰接管后不仅没能延续这种发展势头,反而因为管理混乱和供应链断裂引发了产品涨价,部分芯片从几分钱暴涨到两三块,涨了10倍不止。 市场对荷兰的管控能力已经产生怀疑,连欧盟内部都有声音觉得,这场争端纯粹是荷兰被美国当枪使后的冒失之举。 从一开始的趁火打劫,到如今的里外不是人,荷兰的困境其实早有伏笔。全球化分工下,安世的“欧洲造晶圆、中国搞封测”模式本是效率最优解,可荷兰非要用地缘政治打破这种平衡,押宝在不可靠的盟友身上。 现在美国撤了,中国稳了,全球车企的怨气也撒向了荷兰,手里只剩“断供晶圆”这张没用的牌。 荷兰死咬晶圆不放的做法还能撑多久? 失去中国供应链支撑的安世,会不会在荷兰手里逐渐失去市场份额?这场争端会不会加速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化重构?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37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