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荷兰)星期三(11月5日)晚在声明中称,中国的实体已不再按照既定的公司治理框架运作,并且无视全球管理层的指示。 这波 “次日打脸” 的操作,彻底暴露了事件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 “公司治理纠纷”,而是荷兰在美压力下,对中资控股企业的赤裸裸夺权。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虽注册在荷兰,但自 2018 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早已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 —— 其 40% 的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份额、1100 亿件的年发货量,背后是中国工厂 70% 的封装产能支撑。荷兰拿 “经济安全” 说事儿,纯属借题发挥。 荷兰经济部突然启用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以 “担忧技术转移” 为由接管安世,当场暂停中国籍 CEO 张学政的职务。要知道,这部法律几十年没怎么用过,专门针对中资企业更是欧洲首例。 荷兰安世官网连夜更换高管团队,张学政的照片被火速下架,欧洲籍临时 CEO 走马上任。更狠的是,中国区员工的系统账号被封、工资停发,全球销售副总裁张秋明未经合法程序就被免职。 在中方实施出口管制后,荷兰安世反过来切断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还欠着 10 亿元货款不还,反倒污蔑中国实体 “违约”。 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的 “影子”。法庭文件显示,早在 6 月,美国商务部就跟荷兰施压:“不换掉张学政,就把安世列进实体清单”。荷兰嘴上喊着 “自主决定”,行动却跟美国指令完美同步 —— 这哪是 “维护安全”,分明是替人当枪。 面对荷兰的步步紧逼,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10 月 4 日,也就是荷兰接管四天后,商务部直接出台出口管制令:安世中国的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一律禁止出口。 这一下就点中了安世的死穴:其 80% 的终端产能在中国,东莞工厂承担 70% 的封装测试,中国区营收占比达 48%; 欧美车企的芯片库存仅够维持几周,找替代供应商至少要数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经急得警告 “可能停产”。 荷兰本想靠接管拿捏中国,没想到先被自己的盟友逼到墙角。10 月 21 日,荷兰经济大臣主动给中国商务部打电话求对话,但谈来谈去没半点诚意 —— 既不恢复张学政的职务,也不解除对中国子公司的打压。闻泰科技干脆放出狠话:“想重启出口?先把人官复原职再说”,把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荷兰安世的声明里,反复强调 “中国实体破坏治理框架”,可事实恰恰相反 荷兰动用行政权力接管企业,推翻市场化的股权结构,这是对公司治理最粗暴的破坏;美国施压更换企业高管,把商业公司当成地缘政治筹码,这是对全球产业链的公然践踏;荷兰一边喊 “维护欧洲供应安全”,一边断供中国工厂,直接引发全球芯片价格波动,这是典型的 “损人不利己”。 对外经贸大学屠新泉教授的话点透了本质:“供应链依赖是双向的,中方既有依存度,更有反制力”。安世的案例证明,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 你敢动我的企业,我就卡你的产能;你敢破坏规则,就得承担车企停产、市场动荡的后果。 荷兰这场夺权闹剧,藏着两个值得深思的信号:一是欧洲 “跨大西洋派” 的危险倾向。像荷兰这样的国家,正从 “被动屈服美国压力” 变成 “主动配合行动”,把地缘政治凌驾于商业规则之上,这会让全球企业对欧洲的营商环境失去信心。 二是中国反制的 “有理有据”。从一开始的沟通警告,到后来的出口管制,再到子公司依法维权,中方每一步都站在规则一边,既守住了自身利益,也给全球供应链保护者树立了榜样。 现在的荷兰,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继续硬扛,欧美车企的怒火扛不住;低头认输,又丢不起 “配合美国” 的面子。安世 5 日的声明,更像是给自个儿找台阶的遮羞布 —— 可惜这布太薄,根本盖不住霸权干预的真相。 全球供应链不是橡皮泥,不能任由地缘政治捏来捏去。荷兰拿安世半导体开刀,看似抢了控制权,实则砸了自己的招牌 —— 以后谁还敢把产能放在一个动辄 “政府接管” 的国家? 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谈,可以,但得按规矩来 —— 恢复企业原有治理结构,还中国投资者公道,停止跟美国的 “暗箱操作”。要是荷兰非要一条道走到黑,那等待它的,只会是更多车企的抗议、更严重的供应链动荡,以及中国更坚决的反制。 这场闹剧终会落幕,但它留下的教训不会消失:在今天的世界,想靠霸权欺负人、拿供应链当赌注,注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