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张治中病逝,周总理参加告别仪式后,找张治中子女单独谈话:“你父亲生前保存的绝密文件,现在在哪里?” 张治中1890年生于安徽巢县,早年投身革命,辛亥革命时参与安徽光复,之后加入国民党。保定军校毕业后,他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北伐时期指挥部队推进。1930年代,任湖南省主席,处理地方军政,还参与国民党内部事务调整。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部在淞沪会战中部署防御,指挥炮兵打击日军。战时,他协调国民党资源,参与多场战役。1940年代初,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他处理国共摩擦,与周恩来接触,推动局部停火。这些经历让他在国民党内积累地位,也为后来国共谈判打下基础。张治中注重实际行动,在军中推行训练改革,提升部队作战能力。他的角色从军人转向调解者,体现了那个时代国民党将领的复杂路径。 抗日胜利后,1945年重庆谈判拉开序幕。张治中代表国民党,8月27日飞抵延安迎接毛泽东一行。谈判中,他提供桂园住所,安排警卫和服务人员,确保安全。9月到10月,他出席九次会谈,讨论政治协商和军队整编。10月11日,陪同毛泽东返回延安。这次谈判虽签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内部对和平持疑。张治中努力协调,却面临蒋介石的内战准备。1946年,他加入三人小组,与周恩来和马歇尔调解冲突。1月起,谈判整军方案,同意国民党缩减军队。3月4日飞抵延安,出席宴会并讲话支持合作。3月27日签署东北停战协定,派小组监督。之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处理新疆事宜。这些调解虽短暂生效,但国民党进攻延安后失效。张治中在其中看到和平难度,却坚持推动。 1948年国民党局势恶化,张治中代表南京到北平谈判。3月到4月,与蒋介石商议方案,4月1日率团抵达,与周恩来讨论协定条款。4月13日接收中共八条二十四款草案。谈判破裂,蒋介石拒绝协定,导致关系决裂。张治中留在北平,1949年6月脱离国民党,加入共产党。周恩来安排从南京接出妻子洪希厚和子女。张治中在新中国担任要职,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继续参与民族事务。他的转变源于对国民党失败的认识,也反映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这些事件让他从国民党将领转为新中国建设者,留下谈判记录作为历史见证。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4月9日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周恩来主持,毛泽东送花圈。仪式后,周恩来找张治中子女谈话,先问绝密文件位置。子女答复已交中央部门。周恩来点头,继续问家庭生活,安排专人负责今后事务,并对子女发展提建议。这些文件来自张治中参与的谈判,如1945年重庆会谈纪要、1946年三人小组整军方案副本、1948年北平和平协定文本。它们记录国共互动细节,对研究历史有价值。周恩来确认移交,避免遗失。这次谈话处理遗留事项,也体现对张家支持。张治中保存文件源于谨慎习惯,在国民党时期就注重记录关键内容。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文件成为档案一部分。周恩来问话确保完整保存。 张治中在重庆谈判中保存的文件包括双十协定草案和会谈笔记。桂园住所安排时,他记录警卫细节和服务人员名单。返回延安护送中,留下行程报告。1946年三人小组文件有东北停战协定副本和调解记录。张治中在延安宴会后,整理讲话稿。西北行营时期,他保留新疆事务文件。1948年北平和谈,保存八条二十四款协定文本和谈判过程纪要。这些文件多为手稿或打印件,涉及国共军队部署和政治条款。张治中去世前,将它们保管在北京住所。子女交接时,中央部门接收,用于历史研究。周恩来谈话中强调文件重要性,确保无一遗漏。这反映新中国对历史资料的重视,也延续对张治中的认可。 告别仪式后,周恩来谈话持续半小时,子女汇报生活开支和工作情况。周恩来记录细节,提出子女教育和职业建议。张家在北京安置,得到住房支持。这些安排源于张治中贡献,如推动和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政协工作,处理民族政策。文件移交后,成为党史资料。周恩来问话避免散失风险。张治中一生文件记录习惯,从国民党时期养成,用于个人备忘。新中国时期,他继续整理,交给相关部门。这次谈话不仅是文件事宜,还涉及家庭长远规划。周恩来指示定期探访,确保落实。张治中子女中,张一纯得到职业指导,继续在北京工作。这些细节显示对起义将领家庭的实际帮助。 张治中去世后,周恩来继续关注家庭。1969年4月后,安排人员探访张家,检查用品供应。子女在北京居住,获得工作安置。1954年,毛泽东委托周恩来找重庆谈判时保姆。周恩来到张家询问下落,洪希厚引出保姆。周恩来交谈,回忆桂园生活。保姆提儿子失联,周恩来记录地址,派人搜索。找到后,安排儿子回乡务农。保姆到办公室感谢,周恩来询问近况,确保安置。张治中家庭得到持续支持,子女参与社会工作。他的贡献通过文件留存中央档案。张治中一生结束于1969年,谈判记录成为历史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