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的故事一个奠定工业化基础的五年计划】在毛泽东革命业绩纪念室里有这样一张照片

沂蒙山上匹狼 2025-11-06 08:10:51

【领袖的故事一个奠定工业化基础的五年计划】

在毛泽东革命业绩纪念室里有这样一张照片:毛泽东左手持讲稿,右手轻扶桌案,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那是1955年3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的历史瞬间。就在这次会议上,经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获得通过,并在同年7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批准实施。这张照片定格的不只是一个历史时刻,更记录着一个古老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

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一幅令人忧心的经济图景:1949年全国钢产量仅15.8万吨,相当于美国的0.2%;发电量43亿度,人均不足8度;连最基本的火柴、铁钉都要依赖进口。毛泽东深刻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新生的共和国就难以真正站立起来。

面对如此困境,毛泽东展现出作为伟大战略家的非凡眼光。1951年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构想。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周恩来、陈云等同志组织实施了“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毛泽东亲自审阅计划草案,多次召集会议讨论,对重点项目布局、工农业比例关系等关键问题都作出具体指示。

从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成为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端。五年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到1957年,全国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鞍钢大型轧钢厂等项目的建成,使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毛泽东曾欣喜地说:看到这些工厂一个个建起来,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一样高兴。“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增长速度同世界其他国家同一时期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在工业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毛泽东同样关注着农业的发展。他形象地说:“农业就是工业的基础,粮食就是工业的‘粮食’。”他创造性地提出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完成原定计划的101%,比1952年增长25%;粮食产量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很好地解决了工业发展的粮食供应问题。

交通运输建设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毛泽东“一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号召下,五年间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到了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29862公里,比1952年增长22%。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重大工程建成,康藏、新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的交通状况。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亲自题写“长江大桥”四个大字,并填词《水调歌头·游泳》赞颂这一伟大工程。

毛泽东对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关怀指导下,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国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均大幅攀升。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现在是要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

这次会议之后,周恩来等主持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迅速发展,一大批海外科学家回国效力,为“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攻关奠定了基础。

回望这段热气腾腾的建设历史,我们更能体会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毛泽东当年强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更显珍贵。

我们党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先后编制实施了十四个中长期规划(计划)。它们相互衔接、有序推进,展现、见证和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非凡历程和显著成就。当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备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

重温“一五计划”的光辉历程,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来源: 毛主席纪念堂 原创: 毛主席纪念堂)

0 阅读:40
沂蒙山上匹狼

沂蒙山上匹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