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icon,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icon”,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人民日报怒批的“喇叭闹剧”:雨天禁烧秸秆,到底堵了谁的心?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这则来自河南周口市扶沟县的见闻,戳中了无数人对基层治理“一刀切”的痛点,短短几天就在网上引发数万网友共鸣——不是政策不好,是执行的“懒劲”寒了人心。 事情的画面感极强:秋汛过后的田埂上,积水还没退去,村民们蹚着没过脚踝的泥水,要么扛着水泵排涝,要么抢收泡得发涨的玉米,每个人都在跟农时赛跑 。可就在这紧张的氛围里,村里的大喇叭却像没头苍蝇似的,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严禁焚烧秸秆,违者依法处罚”,旁边还挂着“做守法公民 当禁烧模范”的横幅。更讽刺的是,村头搭起的“秸秆禁烧指挥部”值守点里,干部们打完卡、拍好照,就躲在棚里歇着,对几米外忙得直不起腰的村民视而不见。 村民的吐槽直白又心酸:“连续下了半个月雨,秸秆泡得能拧出水,点都点不着,烧个啥?”“收完的玉米要晾、没种的小麦要播,谁有闲心管焚烧的事?我们要的是排涝的管子、抢收的帮手,不是空喊的口号!”。更让人费解的是,喇叭里还夹杂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内容——离年关还有俩月,这通“跨时空提醒”,连村民都忍不住调侃:“这喇叭是提前患上‘健忘症’了?” 这场“喇叭闹剧”,表面看是工作脱离实际,根子上却是基层治理的“执行惯性”在作祟。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秸秆禁烧虽有政策依据,且中央一号文件早已提出“精准划定禁烧范围”的“禁改限”要求 ,但到了基层,不少干部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环保是红线,宁可“严过了头”,也不能出半点纰漏。于是,不管晴天雨天、农忙农闲,喇叭照播、卡点照设,只要完成“打卡任务”,就算“履职到位”。 可这样的“履职”,恰恰背离了政策初衷。秸秆禁烧的本意是护环境、保民生,但机械执行下,好事完全变了味。对农民来说,阴雨天气里最急需的是排涝指导、农机支援,或是秸秆还田的技术帮助,这些实打实的需求没人管;对干部而言,把精力耗在“无效值守”上,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干群矛盾 。有网友一针见血:“骗子办卡要证明的时候不见这么较真,农民急着种地要帮忙的时候,倒学会‘按流程办事’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死板操作”并非个例。北方某地暴雪封路,快递车陷在雪里,防疫卡点却坚持“先扫码登记再放行”,眼睁睁看着生鲜冻成冰;南方汛期,村民忙着转移物资,干部却在要求“先填完登记表再领沙袋”。这些场景和扶沟县的“喇叭闹剧”如出一辙:都打着“按规定办事”的旗号,却把“群众需要”排在了“流程形式”之后。 好在《人民日报》的发声,点破了问题的关键:服务群众不是“念稿子”“打卡片”,而是要“站在田埂上想问题、坐在炕头前做决策” 。基层治理从来不是“非禁即放”的选择题,而是需要“绣花功夫”的精细活。就像秸秆处理,生态敏感区、交通干线旁该严管的必须严管,但偏远地块、病虫害重灾区,完全可以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农民有序处理;喇叭里与其重复无效提醒,不如多播些“哪里有农机支援”“如何防治湿玉米霉变”的实用信息 。 说到底,村民反感的不是“禁烧秸秆”本身,而是对“形式主义”的失望;愤怒的不是干部“守卡点”,而是对“不作为”的无奈。政策的温度,恰恰藏在这些灵活变通的细节里——当喇叭里响起“县农机站的师傅下午来教秸秆还田”,当值守点的干部拿起铁锹帮村民挖排水沟,这样的治理,才真正说到了群众心坎上。 如今,扶沟县的“喇叭闹剧”已引发当地部门关注,不少村庄已调整宣传内容,干部也开始下沉田间帮忙。但网友的追问仍在:这样的“整改”,非要等媒体曝光才来吗?那些没被看见的“死板操作”,又该如何杜绝? 其实答案很简单:把“群众满意”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把“实事求是”刻进每一次执行里。毕竟,治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流程”服务。 你身边遇到过类似的“形式主义”吗?是“雨天禁烧秸秆”式的离谱要求,还是“打卡式履职”的无奈?欢迎在评论区吐槽,一起为更接地气的基层治理发声!农民焚烧秸秆 视频号人民日报 禁止田地烧秸秆 农村禁烧 农民秸秆禁烧 秸杆禁烧 央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