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张廷玉出生在1672年的安徽桐城,那地方出过不少读书人,他爸张英就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张廷玉从小跟着家里学经史,1700年他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从底层干起。康熙时期,他负责编书和起草文件,慢慢升到内阁学士的位置,接触到朝廷大事。那时候清朝正稳固统治,他帮忙处理一些行政事务,表现稳当,没出大岔子。雍正上台后,张廷玉运气来了,雍正看他可靠,让他管礼部尚书,后来进大学士,还进了军机处。雍正那几年推了很多改革,张廷玉跟着整顿官员,管财政,还帮着办新政,忙得团团转。他在雍正身边干了十几年,雍正临终前指定他辅佐乾隆,还给了配享太庙的荣誉,这在清朝汉臣里头是头一份。 乾隆刚即位,张廷玉还挺吃香,继续当大学士,帮着教乾隆怎么处理政务。乾隆年轻,学东西快,但个性强,渐渐就不爱听老臣的了。张廷玉干到1748年,76岁那年想退休,乾隆拿雍正的遗命堵他,不让走。他只好继续熬着。到了1750年,张廷玉又提退休,正好乾隆长子永璜死了,乾隆心情差,看他请辞就恼了,批了退休但撤了太庙资格。张廷玉就这么回了桐城老家,以为能过几天安静日子,谁知麻烦才刚开头。这事儿反映出皇帝对老臣的猜忌越来越重,张廷玉的资历太老,乾隆总觉得他影响力大。 1750年秋天,四川学政朱荃出事了,这人是张廷玉的亲戚,还受过他举荐。朱荃贪污被抓,乾隆最烦官员拉帮结派,觉得张廷玉肯定有猫腻,就下令抄家。内务府总管德保带了二百多士兵,直奔桐城张府。抄家那几天,张府被翻得乱七八糟,士兵查了每个角落,最后在库房里找出账簿和36万两白银。德保赶紧把东西运回北京,上报乾隆。乾隆一看白银那么多,就觉得张廷玉贪了,以为这是实锤证据。没想到,他让人细查账簿,每笔钱来源都清清楚楚,全是多年俸禄和皇帝赏赐,支出也主要是养家和帮灾民,没一点违法的。张廷玉这人省吃俭用,攒了几十年才这么多。乾隆没法抓把柄,只好把东西全退回去。张廷玉收到后,上书请罪,乾隆就赦免了事。 这抄家事件不是孤立的,清朝政治就这样,皇帝总担心大臣势力太大。张廷玉在雍正朝太红火,乾隆上台后虽用他,但总觉得他像个影子。朱荃案一出,乾隆借机查他,结果白银来源正当,反倒让乾隆有点下不来台。他退东西回去,也算认了错,但这事儿让张廷玉晚年丢了脸。历史上看,张廷玉的清廉是公认的,他家底子厚,但没靠贪污。乾隆这人疑心重,对老臣下手快,但也讲道理,查清了就收手。整个过程暴露了清朝官场的不信任,皇帝一句话就能抄家,大臣再忠也得小心。 抄家风波过去,张廷玉在家呆着,不出门,就读书写东西。他整理了自己一生的笔记,记录三朝见闻。1755年,他身体不行了,病了几个月,五月十九日去世,83岁。消息传到北京,乾隆下旨追封他文和的谥号,还恢复了太庙资格。官员们办了仪式,把张廷玉的牌位放进太庙,跟其他功臣搁一块。张廷玉的墓地在桐城祖坟,家族办了丧事。张廷玉一生在史书上记着,他的贡献主要是帮雍正和乾隆稳固政权,推改革。乾隆后来也没再提抄家的事,张廷玉的名声保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