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言论,李约翰语无伦次起来,开始不断的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并不是华人,主持人面对他这种说法,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李约翰这号人物,在澳大利亚的反华圈子里算是“头面人物”,可扒开他那层“学术精英”的皮,满是靠攻击故土换取名利的算计。 他1975年生在悉尼,父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从中国香港移民澳洲,按理说该对华人身份有份天然的联结,可他打小就刻意跟这层根切割——家里虽有华人血脉,却从不肯说中文,上学时参加辩论赛,别的话题不提,专挑中国的刺儿找存在感,仿佛踩着故土才能显得自己“特立独行”。 后来他读了政治系,博士阶段干脆把“中国议题”当成了摇钱树,研究方向专挑南海问题这类敏感话题,写的论文全是带着偏见的批判。 靠着这股“反华劲头”,他混进了澳洲知名智库,后来更是一路爬成高级研究员,甚至在2016到2018年间当了时任外长朱莉・毕晓普的高级国家安全顾问,还牵头参与了2017年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白皮书的撰写——这份号称指导澳洲十年外交的文件,处处透着他鼓吹的“中国威胁”论调。 他还把反华言论攒成了书,《龙的阴影》《中国崩溃论》一本接一本,里头满是对中国发展的恶意揣测,没想到竟被五角大楼列为必读书目,这下他更得意了,走到哪儿都把“反华专家”的招牌亮出来。 平日里,只要有媒体递话筒,李约翰就像打了鸡血,国会听证会他敢指控中国搞“种族灭绝”,学术会议上跟支持中澳合作的学者争得面红耳赤,《澳大利亚人报》的专栏里更是篇篇离不开“围堵中国”的煽动性言论。 他鼓吹AUKUS核潜艇计划,建议大学解雇亲华教授,把反华当成了职业KPI,靠着这些极端言论,不仅拿高薪、上头条,还成了西方媒体眼里的“香饽饽”——毕竟找个黄皮肤的华人骂中国,比白人自己开口更有“说服力”,可华人社区早把他骂翻了,说他忘本,学术界也有人戳穿他“数据造假”“观点偏激”,他却满不在乎,逢人就说自己“只站澳大利亚立场”。 前阵子他又上了天空新闻台的时事直播,主持人柯蒂斯一抛话题,他立马打开话匣子,唾沫横飞地批驳中国经济模式,说中澳贸易“让澳洲吃亏”,又扯着嗓子喊“中国扩张威胁区域稳定”,手在桌上拍得砰砰响,那股子义正辞严的劲儿,仿佛自己真是澳洲的“守护神”。 他正讲到兴头,说要“联合盟友对中国硬刚到底”,柯蒂斯突然慢悠悠地打断他,眼神里带着点戏谑:“要是中澳真开战,你们这些华人,是不是该像二战时的日裔那样,全关进集中营啊?” 这话一出,直播现场的空气瞬间凝固,刚才还亢奋的李约翰像被抽走了骨头,猛地瘫在座椅上,脸“唰”地白到耳根,嘴唇哆嗦着半天没说出话。 柯蒂斯看着他这副窘态,没忍住笑出了声,那笑声不大,却满是嘲讽,后来有人扒出,直播前导播早就给柯蒂斯传了指令“让他难堪”——这场羞辱本就是精心设计的媒体戏码,被戳破后,李约翰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手攥着衣角拧成一团,后面的讨论再也没敢搭腔,全程低着头,活像霜打的茄子。 这出闹剧一播,外网直接炸了,澳洲网友骂柯蒂斯“暴露种族偏见”,华人社群发起“我不是李约翰”联署,48小时就凑了10万个签名,悉尼唐人街还有人戴他的面具搞行为艺术,跪擦写着“集中营”的地板。 更讽刺的是,连原住民团体都站出来声援:“白人至上主义抬头,所有有色人种都在名单上。”可李约翰还死撑着,在社交媒体上发自己的澳洲护照照片,强调“百分百澳大利亚人”,却绝口不提“集中营”那茬。 说到底,李约翰就是典型的“皈依者狂热”,以为把故土骂得越狠,就能被西方主流接纳,却忘了种族主义的眼睛从来只看肤色,二战时澳洲关过七千多日裔,如今的《国家安全法》还隐晦把华裔当“潜在威胁”,这些他不是不知道,只是选择性忽略罢了,他靠着反华当棋子换来了一时风光,可棋子终究是棋子,一旦没用了,或者被推出来当靶子,连辩解的余地都没有。 这场直播撕破的何止是李约翰的伪装,更是西方“多元文化”的遮羞布。你说这种靠骂故土求荣的人,到最后除了沦为笑柄,还能落着啥?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