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比拼就是工业实力,美国1架远程攻击无人机要8万美元,俄罗斯1架天竺葵-3远程攻击无人机要12万美元!我国1架飞龙-3000D远程攻击无人机只需要1万美元! 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咱的性能差啊?还真不是!这“飞龙-300D”在珠海航展上亮过相,三角形的机身设计特别稳,机身里藏着超过50公斤的战斗部,飞起来速度能到每小时220公里,最远能打2000公里,不管是炸敌方的碉堡还是装甲车,威力都不含糊。 反观俄罗斯的“天竺葵-3”,虽说俯冲的时候速度能到800公里每小时,前段时间也用来攻击基辅了,但12万美元的价格摆在那,打一架就心疼半天。 更关键的是产能!咱中国的无人机产能可不是吹的,全球市场上70%以上的无人机都是咱造的,连续好几年都是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制造国和出口国。 光2024年1到11月,民用无人机就出口了325万多架,同比增长24.2%,出口金额快20亿美元了; 到了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又涨到12.8亿美元,顺差就有12亿美元。这还只是民用的,军用无人机的产能更不用说,一旦有需要,生产线开足马力,要多少有多少。 咱就拿俄乌冲突的例子来说,俄罗斯的“天竺葵-3”确实给乌克兰造成了不少麻烦,但打了这么久,为啥没能彻底掌握制空权?说白了就是产能跟不上,12万美元一架的成本,让他们没法大规模投放。 反观咱要是有需要,1万美元一架的“飞龙-300D”,能像下饺子一样造出来,铺天盖地飞过去,对方就算有拦截系统也防不过来。这就是工业实力带来的底气,价格低还能造得多,真打起来就是“数量碾压”的优势。 不光是无人机,地面上的主战坦克更能看出工业实力的差距。俄罗斯的T-90M坦克,造价差不多450万美元,美国的M1A1坦克更贵,要1500万美元一架,这价格够买多少架咱的无人机了? 可能有人觉得坦克是重装备,贵点正常,但贵就意味着造不多、损失不起。俄乌冲突里,俄罗斯的T-90M虽然能实时共享战场情报,性能不错,但打坏一辆就少一辆,补充起来慢得很 美国的M1A1在中东战场虽说是明星装备,但1500万美元的造价,就算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敢随便挥霍。 咱再想想,造这些武器不是拼积木,得有完整的工业链。从无人机的芯片、发动机,到坦克的装甲、火炮,每一个零件都得能自己造,不然别人一卡脖子就歇菜。 美国的无人机是先进,但很多零件依赖进口,一旦供应链出问题,产能立马掉下来;俄罗斯更不用说,这些年工业链断了不少,造武器常常要从国外买零件,成本怎么能不高? 而咱中国不一样,从芯片到发动机,从基础材料到组装工艺,全产业链都能自己搞定,没有外人卡脖子的机会,成本自然能压下来,产能也能提上去。 其实早在上世纪的二战,工业实力决定战争走向的道理就被彻底印证了。当时的美国凭着强大的工业能力,成了“民主兵工厂”,四年里造了29万架飞机、8万辆坦克、5000多艘军舰,不光自己用,还支援盟友。 而德国和日本就算初期再嚣张,工业产能跟不上,打着打着就没了后劲,最后只能认输。现在的情况和当年本质上没区别,还是看谁能造得快、造得多、造得便宜。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是信息化战争,不用拼装备数量了。但咱得明白,信息化也得靠硬件支撑,没有足够多的无人机、坦克当载体,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没用。 咱中国的无人机不光能单打独斗,还能组成“蜂群”协同作战,这背后靠的就是工业产能和技术集成能力。1万美元一架的成本,90%以上的产能占比,意味着咱能同时投送成千上万架无人机,形成立体作战网络,这才是最可怕的优势。 说到底,工业实力就是战争的底气。咱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1万美元的无人机、完善的产业链、庞大的产能,这些不是数字,是咱保家卫国的硬实力。咱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真要是有人敢来犯,咱的工业机器一转,就能造出足够的装备保卫家园,这就是工业实力给咱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