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德国对外正式宣布! 2025年11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长卡特琳娜·赖歇正式官宣,2026年1月起为能源密集型产业提供国家补贴电价,将企业电力税从15.37欧元/兆瓦时降至欧盟最低0.5欧元/兆瓦时,受惠企业从350家扩至2200家,重点覆盖化工、玻璃等行业,2024年补贴达120亿欧元,未来五年总补贴280亿欧元。 从背景看,这是德国能源转型失衡与国际竞争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一方面,德国激进弃核、强推风光电,导致能源系统陷入三重困境:居民电价全球最高,比欧盟平均水平高40%-50%;单位发电碳排放量是法国的7倍,2024年每度电排放381克二氧化碳,远高于法国的56克;电力供应依赖邻国核电与煤电补位,2025年10月风电出力腰斩致现货电价暴涨21%,而法国靠核电同期电价下跌60.7%,差距悬殊。 另一方面,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大规模补贴吸引企业外流,巴斯夫削减德国产能、五年拟在北美投250亿美元,西门子也重仓美国建电池厂,德国工业基本盘岌岌可危。 但新政落地后,争议与隐忧凸显。化工行业认为补贴无法真正提升国际竞争力,需更针对性措施;电力公司警告此举会削弱签订长期可再生能源合同的动力;德国手工业协会直言政策将“重创中小企业”;消费者组织更是怨声载道,家庭用户电费仍居欧盟新高,竞选时的减负承诺落空。 更严峻的是财政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德国今年赤字接近GDP的3%红线,2030年将升至4.41%,大规模补贴无疑会加剧财政负担,且德国联邦赤字预计2029年将达1260亿欧元,还可能违反欧盟财政规则。 回溯德国能源转型历程,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对能源的认知偏差与激进政策:错判核能价值,2021年至2023年关闭6座核电站,却因风光电不稳定不得不高价进口天然气调峰,甚至“抢占”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天然气资源致其停电;过度依赖风光电,忽视其“低边际成本、高系统成本”的特性,风光电占比越高电价越贵,2024年对风光电补贴达185亿欧元,居民除付高价电费外,每人还需额外承担200多欧元补贴,最终引发民众不满,2024年绿党在三州选举得票率腰斩,2025年大选出局,新政府不得不暂停拆卸已关闭核电站。 网友热评:德国的经历给全球能源转型敲响警钟:能源改革不能意识形态先行,需兼顾供给稳定、成本可控与利益均衡。单一依赖某类能源或激进推进转型,只会陷入“补贴救市—财政承压—社会分歧”的恶性循环,唯有建立多元化能源体系、配套协同政策,才能实现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小编觉得,德国这电价补贴新政看着是救工业,其实就是能源转型没弄平衡的无奈之举。一边要去俄气、搞碳中和,一边又怕企业跑了,只能砸钱补贴,结果财政扛不住、老百姓不满,还没解决风电不稳的根本问题。说白了,能源转型不能太激进,得兼顾供给稳定、成本和大家的利益,不然越补越被动。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