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胆反驳苏群老师之前先求生欲拉满,表明立场:
1、对小杨没啥偏爱,之前旗帜鲜明反对徐静雨对小杨攻击,立场在于其对一个20岁的年轻人用词刻薄到“不厚道”。
2、我很尊敬苏群,他们几个前辈几乎是我们这代人的NBA启蒙。但我这个号核心的关键词是“常识”,任何观点有理有据符合常识即可,但对反常识的观点忍不了一点。
开始正文:
苏群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不挡拆了!杨瀚森尴尬面对“未来篮球”》(核心内容看截图)
我天,“未来篮球”,这词高屋建瓴啊,我上一次听到“未来”和“篮球”相关的还是帕特莱利认为“五个詹姆斯”(不是原话,领会精神)的理论。
当时莱利的观点,高度符合“常识”:极致的运动能力,极致的空间与节奏,极致的防守弹性,极致的“持球发起点”。
所以不单是我认同而且向往,我相信所有顶级教练都会认同而且向往。
但难度之高几乎是一个科幻。
所以说,苏老师你提观点没问题,但具体到案例,有名有姓,甚至提出“少挡拆或不挡拆”,你哪怕放五个超级赛亚人,他打得也还是篮球,那就完全有悖常识了啊。
所以,忍不了一点。先讲结论:
苏老师“未来篮球”主张:谁先拿到球谁就必须推进、少挡拆/不挡拆、极致拉开+连环快传快突。表面上追求“就地解决”的速度与简洁。
但他把“创造优势的机制”和“风险管理”一起丢了。
反驳一:第一时间得球的人必须推进,会放大成本,而非效率
把推进权交给不擅长持球决策的人,会增加活球失误的风险,活球失误(被断、坏传)比死球失误更致命,因为它们直接喂出对手的转换:这一点在多年数据分析中被反复证明。 
除非你五个詹姆斯,那么推进效率的关键在于“先把球送到最好的推进者或最好的通道”,而不是“谁先拿到谁必须带”。强行要求每个第一接球者都冲,只会把活球失误和无效推进的代价抬高。 
反驳二:“少挡拆/不挡拆”极其反常识,且与当代高效进攻相矛盾
挡拆仍是篮球的基本盘。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战术建立区域优势。不管是多打少,还是强打弱。
再具体一点:可演化无数战术的挡拆并不只是“给持球人挡一下”,而是强制给对手制造“决策毒酒”:让防守“N选一”:收缩就外弹、追身就内切,向内传球,向外传球……你必须得选一杯。
讲完道理,我再跟您摆摆数据:NBA这几年总冠军是怎么做的。掘金的约基奇‑穆雷,在2023总决赛里一场就能打出32次持球挡拆呼应,这就是在最高舞台上之后世界最高水平球队的选择。
我忘了哪个大V说过一句话:挡拆是联盟的bread‑and‑butter(赖以生存的东西),不但是联盟啊,篮球这项运动都是。
反驳三:迅速转移球,有机会攻筐,攻不进去再传。
简单理解就是“快突快传”。好好好,我这个小透明再科普一下:
篮球防守战术里有个术语:NAIL。它指的是罚球线的中点。这个点就像球场上的一个战术十字路口,防守战术时,对手会安排罚球线正中提前堵截。如果没有掩护和弱侧动作,只靠一突一传,nail很容易来回两步封死线路。对付 nail 的常见解法恰恰是切入、弱侧换位、或配合手递手/挡拆把NAIL协防人“搬走”。
我查了一下数据:没有触及油漆区的突破,失误率高达27%(by:shottracker)。靠“快突快传”却突不进禁区、往往就是在自废武功。
还是那句话,除非你五个詹姆斯。
最后,我们这一批人也算是看苏群老师解说长大的,您要是真的没空主理您的自媒体,就放着我来,我挺珍惜您名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