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了!人口已告别世界第一?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   年轻人

漫聊小知识 2025-11-05 16:39:10

动真格了!人口已告别世界第一?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   年轻人常念叨“生不起”,房子、教育、医疗像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人口形势的严峻让生育意愿成了热议话题。   这几年印度人口噌噌涨,咱们却连续好几年人口负增长,2022年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后,2023、2024年接着往下掉,2024年出生人口才897万,自然增长率都跌到-1.7‰了,总和生育率只有1.09,连维持人口更替需要的2.1都差远了,比日本韩国还低,这警报真是越拉越响。 有人说年轻人变自私了才不愿生孩子,这话太冤枉人了,你想想,现在养个孩子成本多高?国家计生协会算过,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要48.5万,一线城市得62.3万,相当于一个家庭好几年的收入。 这钱里不光是吃饭穿衣,教育支出占了35%,住房更是大头,再加上医疗,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哪敢多生。 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时,大家还盼着能有生育潮,结果根本没达到预期。2024年三孩及以上出生人口才179万,占比不到20%,比2021年还降了。 为啥?说白了还是压力太大,有调研显示,87%的家庭说养育成本高,79%嫌时间精力不够,72%怕教育压力大。 而且现在育龄妇女也少了,2024年15-49岁的育龄妇女比2016年少了3000万,25-34岁黄金生育年龄的更是少了1200万,人少了意愿还低,这形势能不严峻吗? 在这三座大山里,住房绝对是最沉的那一座,全国重点城市房价收入比都在10-15倍,意思就是普通年轻人不吃不喝十到十五年才能买套房。 现在国家终于动真格向住房出手了,这步走得太及时了,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差不多200个省市出台了470多条政策,光三季度就120多条,多数城市都放开了限制。 各地政策都挺实在,不是喊口号。比如重庆,10月推出房票安置,城中村改造给房票,开发商还得给专属折扣,卖旧买新最高补6万,12个区县还有人才补贴、多孩家庭契税减免,这政策下来,重庆中心城区住房成交都连续11个月涨了。 武汉的政策更贴心,双缴存公积金的家庭贷款最高能到150万,单缴存的120万,还贷比例也提高了,还能先卖后买不算二套房,特定区域买房还补1%的贷款额,最高2万。 合肥也优化了公积金政策,还搞“好房子”设计导则,提升住宅品质,让年轻人买得值。 这些政策都是冲着减轻年轻人住房压力来的,就是想让大家不用把所有钱都砸在房子上,能有余力考虑生孩子。 可能有人问,房价降点不就行了?其实国家考虑得更全面,不光是降房价,还在增加保障房供给。比如武汉已经筹建了23.67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快完成“十四五”目标了。 而且还盘活存量房,像把商办用房改成住宅或便民空间,既增加了住房供给,又不浪费资源,这些举措比单纯降房价管用,能真正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 除了住房,国家也在同步解决教育、托育这些问题,比如个人所得税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子女教育费用扣除标准从每月1000元提到2000元,23个省份还有生育补贴,20多个省份把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托育方面,虽然现在每千人口托位数3.8个,还没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比2021年已经翻了快一倍,以后还会建更多托育中心,让年轻人不用愁没人带孩子。 说实话,这些政策刚出台,效果不会马上显现,但已经有了苗头,比如深圳限购松绑后,新房日均成交涨了30%多,说明大家的购房需求确实被激活了。 等年轻人住房压力小了,不用再为房贷熬夜,不用为换学区房发愁,自然会多考虑生孩子的事。 毕竟谁不想儿女绕膝,只是以前实在没这个条件,现在咱们人口结构变化太明显了,一边是出生人口少,一边是老龄化严重,再不想办法,以后劳动力不够用,养老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国家从住房下手,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住房是家庭的根基,根基稳了,年轻人才敢结婚、敢生育。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政策能落实好,持续给年轻人减负,相信用不了多久,生育意愿肯定能慢慢提上来。 以前总说“无房无妻”“先买房后生子”,现在政策在帮年轻人打破这个僵局,比如鼓励先租房生子,等条件好了再买房;在二线城市安家,房价低一半还能陪在父母身边。 总之,人口告别世界第一不可怕,可怕的是生育意愿一直上不来,三孩政策没达到预期,不是政策不好,是没解决根本的成本问题。 现在国家动真格管住房,就是找对了病根,再配上教育、托育的支持,相信年轻人“生不起”的抱怨会越来越少,人口形势也能慢慢好转。 这事儿急不得,但方向绝对是对的,咱们等着看效果就行。 参考资料: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不行三胎难生.--中华网

0 阅读:132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