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广东广州,一16岁女孩发现自己停经两个月了。一天下午,女孩突然被送进医院,家属说她阴道反复大量流血10多天,医生一检查发现她是“葡萄胎”急忙给女孩送进手术室,还好抢救及时,女孩才没有生命危险。事后,医生问女孩怀孕是怎么来的?女孩支支吾吾说出了实情。[太阳] 事情要从两个月前说起。小赵发现自己的月经迟迟没来,作为高二学生,她只在生物课上模糊听过“月经周期”,却没人告诉她“停经”可能意味着什么。她偷偷在网上搜“16岁月经推迟”,跳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压力大”“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唯独没敢往“怀孕”上想在她的认知里,“怀孕”是成年人的事,是电视里才会出现的情节,和自己没关系。 她不敢告诉妈妈,妈妈总说“女孩子要矜持,别跟男生走太近”,却从没跟她聊过“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该怎么保护自己”;她也不敢问老师,学校的健康课讲到“生殖系统”时,老师总是匆匆翻页,说“这些你们长大就懂了”。于是,小赵选择了沉默,她以为“过阵子就好了”,直到半个月前,阴道开始不规则出血,起初只是少量褐色分泌物,她偷偷用卫生巾应付,可后来出血量越来越大,甚至需要频繁更换卫生棉条,小腹也隐隐作痛。 她还是没说——羞耻感像块石头压在心里,她怕妈妈骂她“不学好”,怕同学知道了议论她,更怕面对自己可能“做错事”的事实。直到那天下午,她在教室里突然头晕目眩,裤子被鲜血浸透,同学惊呼着告诉老师,老师才联系上她的母亲,紧急送往医院。 “阴道反复大出血10天,血压60/40mmHg,怀疑异位妊娠或异常妊娠,立刻准备手术!”急诊医生的话让母亲瞬间瘫坐在椅子上,她怎么也想不到,女儿嘴里的“肚子不舒服”,竟然严重到要进抢救室。手术台上,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小赵并非正常怀孕,而是患上了“葡萄胎”一种异常的妊娠状态,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像一串串透明的葡萄,却会疯狂侵蚀子宫壁,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若不及时抢救,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当医生术后清醒地问小赵“怎么会怀孕”时,女孩终于绷不住了,手指绞着病号服的衣角,眼泪掉在被单上,声音小得像蚊子哼:“上个月……和同学出去玩,喝了点酒,就……”她说得断断续续,却足以让在场的人明白一次青春期的冲动,一次对“性”的无知,差点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病房外,母亲的情绪彻底崩溃,她抬手想打女儿,却在看到女儿苍白的脸时,手硬生生停在半空,最后捂着脸蹲在地上哭:“我怎么就没跟你说这些呢……我以为你还小,我以为你不会……”她的悔恨里,藏着大多数家长的通病:我们总在孩子面前回避“性”这个话题,把它当成“羞耻”“禁忌”,却忘了青春期的孩子,对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的好奇,从来不会因为“回避”就消失。 医生在病例讨论时提到,近年来青少年异常妊娠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孩子像小赵一样,身体发育已经成熟,认知却远远跟不上——他们可能从网络、从同学口中接触到碎片化的“性信息”,却没人告诉他们“性意味着责任”“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更没人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就像小赵,她不知道“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可能导致怀孕”,不知道“葡萄胎”这种危险的妊娠疾病,甚至不知道“身体不适时该第一时间告诉家人”。 我们总说“要保护孩子”,可最好的保护,不是把他们裹在“无菌罩”里,而是教他们“识别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性教育不是羞耻的,回避才是;沟通不是多余的,沉默才是。愿每个孩子在成长路上,都能有人告诉他们:你的身体值得被尊重,你的困惑值得被倾听,你的安全,比任何“羞耻感”都重要。 如果你是家长,不妨试着和孩子聊一聊“成长”;如果你是老师,不妨在课堂上多讲一点“防护”。毕竟,我们欠孩子的那堂性教育课,早晚都要补,与其等悲剧发生后追悔莫及,不如从现在开始,用坦诚的沟通,为他们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不知道大家对青少年性教育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也可以点个关注,往后咱们一起探讨这些关乎孩子成长的重要话题。 (信息来源 :小鱼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