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聊起“外国”时,我们说的是哪个国家? 前几天跟一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

体元说球 2025-11-04 23:07:48

当我们聊起“外国”时,我们说的是哪个国家? 前几天跟一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老伙计喝茶,他一句话把我逗乐了。“你发现没?咱们说的‘外国’,从来不是地图上随便圈个国,是得够格才配叫。” 我追问他啥叫“够格”,老伙计掰着指头数。要么是兜里有钱的,像北欧那几个,一提起就是“人家不干活也能发钱”;要么是曾经拳头硬的,英美法德不用提,连当年八国联军里的意大利,前几年还能靠奢侈品撑撑“外国”的牌面,如今经济一缓,就常听人说“它快不算数了”;再不济也得是能当“诗和远方”的,西班牙的弗拉门戈、希腊的蓝白小镇、迪拜的摩天楼,才算得上“值得去的外国”。 “那海地、也门呢?”我插了句嘴。老伙计笑了。“提这你就是抬杠!人家说‘外国先进’,你扯这些,他能跟你急。在不少人心里,这些国家不算‘外国’,就是名字有点陌生的地方罢了。” 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老伙计说,这根子其实在几十年前就扎下了。当年八国联军用枪炮敲开国门,英美德法俄日奥意这八个名字,成了“强大”“先进”的代名词。后来奥匈帝国没了,就补上瑞典、挪威、加拿大这些新的“富国代表”; 日本和俄罗斯更特殊,一个因为离得近、纠葛多,提起来只说“日本”,从不说“外国那个日本”;一个因为风格太独特,也得单独拎出来叫“俄罗斯”,不算在常规的“外国”里。说白了,我们默认的“外国”,从来都是“比我们强、比我们好”的“优等生”,是带着“列强滤镜”的特殊标签。 老伙计喝了口茶,语气沉了沉。“不是说不能看别人的好,可总盯着这些‘挑出来的外国’,容易忘了两件事。一是再厉害的‘外国’也有难念的经,北欧高福利背后是高税收,加拿大普通人也愁房贷;二是咱们早不是当年只能仰着脖子看别人的样子了,咱们的高铁、5G、脱贫,在不少国家眼里,也是他们羡慕的‘外国奇迹’。” 临走时老伙计拍了拍我。“下次再有人说‘外国怎么好’,你就问他:‘你说的这个“外国”,是真的全世界,还是你心里挑出来的那几个?’”这话听着实在,却戳中了不少人没说透的心思。我们对“外国”的偏爱,本质是对“强大”的渴望,但这份渴望,早该从“盯着别人”变成“看清自己”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