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终于知道怕了,被骂台独分子他面不改色;被立案调查他也不在意。结果,直到他发

中年人笔记 2025-11-04 23:05:52

沈伯洋终于知道怕了,被骂台独分子他面不改色;被立案调查他也不在意。结果,直到他发现,自己的家族企业竟然也被影响,赚钱的路子被腰斩后,他是真的慌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戳到痛处”吧。 一边靠着两岸生意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偷偷资助分裂组织,这种两头通吃的操作,翻车是迟早的事。沈家企业的业务版图可不小,从纺织到石材,年交易额上亿,背后吃的全是大陆发展的红利。可钱进了口袋,转头就去支持“黑熊学院”这种搞对抗的机构,简直是把商业信用当擦脚布。 现在好了,业务被腰斩,合作伙伴纷纷缩手,连他自己都开始琢磨“跑到国外安不安全”。问题是,哪个国家会真心接纳一个带着政治污点、还惹怒最大贸易伙伴的人?市场最现实,信用崩了,钱路也就断了。 这事儿根本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法治社会的正常操作。触碰国家安全底线,企业资金链、合规审查必然被盯上。大陆市场从来欢迎守法经营的台商,但绝不姑息借商业通道搞政治投机的人。沈伯洋的慌乱,恰恰说明经济反制打中了七寸——利益没了,才慌得真实。 其实类似案例早有先兆。过去几年,但凡涉及资助分裂活动的企业,哪个不是最终栽在资产冻结和市场抵制上?商业逻辑很简单:你要赚钱,就得守规矩;既要赚这边的钱,又要砸这边的锅,天下没这种好事。 网友说得直接:“早干嘛去了?现在知道怕,晚了!”也有人调侃:“原来‘台独’的勇气是靠人民币撑起来的,钱一断,立马怂。”更有人提醒那些还在观望的人:政治红线不是摆设,谁碰谁凉。 说到底,市场会用脚投票,法律会用锤子落地。沈伯洋的遭遇,不过再次印证了一个硬道理:生意可以跨海峡,但立场不能踩底线。否则,赚再多钱,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你们觉得,这种“经济反制”能吓住那些还在暗中搞小动作的人吗?

0 阅读:1188

猜你喜欢

中年人笔记

中年人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