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的23岁小伙小程,本该是人生最鲜活的年纪,却因确诊额叶恶性肿瘤,在苏州的

夏日朗晴 2025-11-04 18:09:44

河南商丘的23岁小伙小程,本该是人生最鲜活的年纪,却因确诊额叶恶性肿瘤,在苏州的医院里与死神赛跑。父母卖光家产、借遍亲友,连老家的房子都抵押了,才凑出手术费和化疗钱。可当他们拿着儿子打工攒下的8万元准备缴费时,却发现卡里只剩几毛钱——这笔救命钱,全被小程打赏给了游戏直播间的主播。 “他打赏了好几个主播,可问起当时怎么想的,孩子就沉默。”母亲抹着眼泪说。这个刚做完开颅手术、每20天就要化疗一次的年轻人,虚弱得连下床都困难,却在虚拟世界里当起了“榜一大哥”。父亲气得直拍大腿:“我们白天送外卖、晚上跑代驾,他倒好,把命都押在直播间了!”更扎心的是,这8万块是小程大学毕业后在苏州打工一年攒下的积蓄,原本是全家最后的希望。 这不是个例。吉林的郑先生在确诊胃癌晚期后,两年内给女主播打赏187万,其中不乏父母治病的救命钱;广东的李先生作为企业高管,生前在陌陌平台充值超580万,妻子卖房借债给他治病,最后却负债累累;就连60岁的肺癌患者徐祥,也在病床上30天刷光女儿15万积蓄,只为听女主播喊一声“徐哥”。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络直播时代的荒诞与残酷。 为什么有人会拿救命钱打赏主播?表面看是“一时糊涂”,实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心理学中的“情绪补偿机制”在此显露无遗:当现实生活充满痛苦(患病、负债、家庭压力),虚拟世界的甜言蜜语就成了“止痛药”。主播们深谙此道,一口一个“哥哥”“老公”,用“点舞”“连麦”等互动制造“专属感”,让观众误以为自己是被重视的“特别存在”。更关键的是,直播平台的算法会不断推送相似内容,形成信息茧房,让人越陷越深。 但“糊涂”绝不是免责牌。小程的父母说孩子“生病不清醒”,可23岁的成年人,难道连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郑先生的妻子求女主播退钱时,对方冷冷回应:“钱是平台抽走的,我无能为力。”这些主播或许没有直接诈骗,但利用他人病痛谋利,与“吃人血馒头”何异?而平台作为规则制定者,是否该对大额打赏设置冷静期?是否该限制患病、负债等特殊人群的消费权限?这些问题,亟待法律和行业规范给出答案。 最让人心寒的,是这些行为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小程的父母一边要承受儿子患癌的痛苦,一边要面对钱财尽失的绝望;郑先生的妻子不得不让儿子休学打工,8岁的女儿被迫转学;徐祥的妻子哭诉:“三十多年的夫妻感情,抵不过漂亮女人的撒娇。”当虚拟世界的“快乐”建立在现实家庭的崩塌之上,这样的“满足”真的值得吗? 小程的故事还在发酵,平台已介入调查,但钱能否追回、家庭能否重建仍是未知数。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该问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或亲人陷入困境,是会沉迷于虚拟的“温柔乡”,还是握紧身边人的手?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身边有类似经历吗?你觉得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 (案例来源:小莉帮忙)

0 阅读:3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