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九岁男孩被店员吊打扇耳光”的新闻,像块大石头砸进了舆论的湖面,激起的浪花里,全是愤怒和震惊。视频里,男孩被店员揪着衣领,巴掌像雨点似的往脸上招呼,孩子缩着肩膀哭,旁边的人却站着看——这画面,谁看了不揪心? 事情的起因听着简单:男孩在店里拿了东西没付钱。可再小的事,也不能成为打孩子的理由啊!九岁的孩子,个头还没柜台高,被成年人揪着打耳光,这哪是教育?分明是泄愤。更让人心寒的是,现场有人拍视频,却没人拦着。是觉得“孩子调皮该打”?还是怕惹麻烦?可孩子的尊严和安全,难道不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重要? 这几年,类似的新闻总在刺痛我们的神经。去年河南新乡,一个九岁男孩因为和女同学吵架,被对方家长在校门口拳打脚踢,孩子捂着胸口说疼,妈妈举着手机录视频却被抢走;前年广东湛江,八岁男孩偷吃了块饼干,被房主扒光衣服吊在树上,用烧红的铁勺烫得满身是伤……这些事里,孩子确实有错,可成年人的“以暴制暴”,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说白了,打孩子的背后,藏着两种扭曲的逻辑。一种是“我强我有理”:我是店员/家长/成年人,你个小孩子敢惹我?不打你打谁?另一种是“教育焦虑”:孩子犯错,我不打他记不住,别人打了他才知道疼。可这两种逻辑,都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谁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可以随意发泄情绪的“沙包”。 心理学研究早就说过,暴力教育只会让孩子更叛逆、更自卑,甚至模仿暴力行为。那个被店员打的男孩,以后会不会觉得“只要我生气,就可以打别人”?那个被家长打的男孩,会不会觉得“解决问题只能靠拳头”?更可怕的是,当“打孩子”变成一种“默认选项”,社会的底线就会被一点点拉低——今天打别人的孩子,明天就可能打自己的孩子;今天因为小事打,明天就可能因为更大的事打。 当然,孩子犯错需要教育,但教育的方式有千万种。可以严肃沟通,可以联系家长,可以找警察帮忙,唯独不该是动手。就像那句话说的:“孩子不是你的敌人,错误才是。”用暴力对抗错误,只会让错误变成更大的悲剧。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拦住那个打孩子的店员?你觉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让孩子记住教训?评论区聊聊吧,你的每句话,都可能成为改变的开始。 (案例来源:老子今儿不上班)
笑不活了!近日,山东一小女孩不想上学了,自己又害怕爸爸不给自己请假。竟偷偷摸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