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毛主席单独召见周总理。会谈时,主席突然靠近总理,压低声音说道:“

代天谈历史 2025-11-04 17:55:27

1966年2月,毛主席单独召见周总理。会谈时,主席突然靠近总理,压低声音说道:“恩来,我搞了个绝密计划,这计划我只对你一个人讲!” 国际冷战加剧,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边境摩擦频发,美国在越南战场推进,北部湾炮声隐隐传至海南。沿海工厂成为潜在靶子,毛泽东早在1964年会议上提出转移方案,划分一线二线三线区域,内地山地作为最后堡垒。周恩来接到指示后,迅速整合资源,国务院成立协调机构,优先锁定核工业和军工项目。 选址原则强调山体依托和分散布置,避免集中打击。地质勘探队深入西南西北,钻探岩层厚度,标记隐蔽谷地。动员工作低调展开,工程兵从东北调来,工人从东部厂矿抽调,夜间列车运送设备。资金从国家储备划拨,首批两千亿元用于基础投入,铁道部加班铺设支线,电力局架起高压网。 重庆涪陵金子山入选样板,地势险要,乌江环绕便于排水。工程从1967年动工,目标建成地下核设施,洞体设计长达二十公里,分层布局生产区和储藏库。施工依赖人工爆破和风钻,岩石移除量巨大,支护系统用钢梁加固。医护随队配备,氧气供应和排水管道同步推进,确保连续作业。 三线不止工厂迁移,还带动基础设施升级。成昆铁路穿山而过,桥隧比高达八成,钢轨连接偏远矿区。攀枝花铁矿开发提速,矿石卡车队穿梭尘土,支撑钢铁产能。贵州陕西等地设弹药库,山腹仓库深埋,入口伪装成民居。石油钻井队进驻大漠,勘探井口日夜运转,保障能源自给。 项目推进中,国际形势反复验证必要性。苏联核试验震动全球,美国卫星侦察加剧,中国需自保底线。周恩来每月审阅进度报告,调整物资分配,军工司长汇报设备到位率。核原料生产线逐步成型,铀浓缩装置安装到位,钚分离流程优化。工人队伍达数十万,轮班制度缓解劳累,技术培训在临时营地开展。 三线布局优化国防结构,内地产能逐步追平沿海。导弹组装厂隐于峡谷,坦克厂沿河谷分布,便于隐秘运兵。水利工程同步,蓄水库建在山脚,灌溉农田兼顾冷却需求。教育机构跟进,技术学校在新建城镇开课,培养本地人才。经济链条拉动,就业岗位涌现,偏僻村落通上电灯。 三线从1964年酝酿,到1980年基本结束,累计上马千余项目,覆盖十三省区。国际缓和后,转向改造利用,部分设施转为民用。金子山工程1984年停建,完成八成五,设备安装六成五,但已验证地下防护可行。攀枝花基地年产钢材百万吨,成昆线日运货万吨,绵阳德阳崛起科技城。 西部工业化进程加速,公路网密布山间,城镇人口翻番。国防工业深藏内地,核储备库稳固运行,提升战略威慑。经济调整中,三线资产盘活,转型电子机械产业。教育医疗体系完善,医院学校沿线分布,惠及当地居民。 毛泽东1976年9月在北京逝世,前期健康恶化,心脏监测显示衰弱迹象。周恩来同年1月在北京医院离世,手术切除癌变,直至呼吸停止。三线精神代代相传,西部崛起为国家支柱,工业基础支撑长远发展。

0 阅读:253

猜你喜欢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