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贸易额下降近10%,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下降55%   谁也没想到,刚在20

天天纪闻 2025-11-04 17:55:13

俄中贸易额下降近10%,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下降55%   谁也没想到,刚在2024年创下2448亿美元纪录的中俄贸易,今年前9个月就踩了刹车。俄罗斯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给俄罗斯商业新闻网透了底,前9个月两国贸易额跌到16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少了9%,更扎眼的是中国汽车对俄供应量直接砍半还多,降了55%。   这组数据扔出来,不少人纳闷,明明两国关系说的是“史无前例的高水平”,怎么贸易反倒凉了?其实别光看数字降了,得扒开来看里面的门道,根本不是关系出了问题,全是实打实的现实因素在作祟。   首当其冲的就是撑起中俄贸易半壁江山的能源生意“减速”了。要知道,之前莫尔古洛夫自己也说过,能源是两国贸易的“火车头”,占俄罗斯对华出口的75%还多。   但今年这火车头明显没那么有劲了,2025年前4个月俄罗斯给中国运的石油就比去年少了14.3%,花的钱更是骤降24%。这倒不是中国故意减购,实在是需求摸到了天花板。   中国进口石油得一碗水端平,既要从俄罗斯买,也得照顾沙特、伊朗这些中东伙伴,总需求量就那么大,之前几年俄罗斯石油进口猛涨,其实是在填补西方制裁后的空缺,现在缺口差不多补上了,增长自然慢下来。   更关键的是价格,俄罗斯为了赚军费,想给石油涨价,但中国肯定不答应,毕竟国际油价本身就有波动,总不能花冤枉钱。这么一来,量和价都没跟上,能源贸易这块的额度自然就掉下来了,直接拉低了整体贸易额。   比能源贸易下滑更扎眼的是汽车出口的断崖式下跌。要知道2023年满洲里口岸光汽车出口就飙了239.2%,一年卖出去223.7亿元,怎么才过了一年就跌了55%?这可不是中国车企不想卖,根本原因还是市场变了。   前两年西方车企撤出俄罗斯,中国汽车趁机占了市场,不管是便宜的代步车还是高端新能源车都卖得火,但这种“填补空白”的爆发式增长本就不长久。   现在俄罗斯本土市场有点饱和了,老百姓买车的需求没那么迫切了,而且其他国家的车企也开始往俄罗斯挤,竞争一下子变激烈了。   更实际的是物流和成本问题,美西方虽然没直接禁中国对俄出口汽车,但搞间接制裁,盯着那些做跨境运输的企业,不少物流公司怕被牵连,要么涨价要么减少班次,汽车运过去成本高了不少,车企只能先缩量。   还有认证问题,俄罗斯最近调整了汽车进口的技术标准,有些车型得重新做认证,这一耽误,供应自然就跟不上了,数字可不就下来了。 当然,外部的搅局也没少添乱。美西方见中俄贸易热络,就搞起了“二级制裁”,盯着参与中俄贸易的银行和企业。   虽然中俄本币结算都超过95%了,莫斯科交易所里人民币和卢布的交易量比美元还多,但全球金融体系还是绕不开美元,有些中国企业怕被美国制裁,不敢随便接俄罗斯的大单子,尤其是那些既做对俄贸易又做欧美生意的企业,更得掂量掂量。   欧盟也跟着起哄,威胁说要制裁和俄罗斯做生意的第三方,这让一些中欧合资的物流企业不敢轻易碰中俄线路,货物周转慢了,贸易自然受影响。莫尔古洛夫嘴上说两国关系没受外部影响,但这些实实在在的阻碍,可不是靠嘴硬就能解决的,贸易额下降里藏着不少企业的无奈。   不过俄罗斯方面倒没那么悲观,工贸部副部长格鲁兹杰夫就说,得客观看这个下降,长远来看贸易质量肯定能提升。这话其实说到了点子上,之前中俄贸易太依赖能源和初级产品,俄罗斯卖石油天然气,中国卖机电产品和日用品,这种结构本来就容易受价格波动影响。   现在贸易额降了,反而逼着两国往更高层次走,俄罗斯开始想卖更多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中国也在推新能源车、光伏设备这些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只是这种转型哪有那么快,短期内数字肯定不好看。   而且莫尔古洛夫也提到,现在两国还有80个大型联合项目在推进,这些投资合作短期内不算在贸易额里,但长期来看都是实实在在的合作基础。   说到底,这9%的下滑和55%的暴跌,不是中俄关系的“降温信号”,反而是贸易从“爆发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阵痛。   去年2448亿美元的纪录本就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西方制裁让俄罗斯不得不靠中国市场,中国也正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这种“应急式合作”的峰值过去后,贸易自然会回归常态。   现在两国都在想办法补短板,俄罗斯要摆脱对能源出口的依赖,中国要拓宽高附加值产品的销路,等这些调整到位了,贸易额说不定还能再创新高。   毕竟莫尔古洛夫自己也承认,西方的施压反而成了中俄靠拢的催化剂,这种基于利益的合作,可不会因为短期的数字波动就散了架。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