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处理言辞的时代,新加坡领导人如此直白地对中国提出要求,确实不常见。他提出的那个“东西”,听起来也颇为抽象——“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2025年10月15日的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的会议厅里灯火通明,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大佬们刚听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关于全球通胀缓解的阐述,气氛正处于一种相对缓和的状态。 谁都没料到,接下来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的发言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要知道新加坡这国家,向来是在大国之间走平衡木的高手,说话做事都留着三分余地,可这次尚达曼一开口,就直接把话头对准了中国,语气直白得让人意外:“要想实现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这话一出来,现场的反应就很有看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赶紧低头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欧盟经济专员保罗·真蒂洛尼则侧过身,和身旁的德国财长小声交流,两人脸上都是严肃的表情。 最直接的回应来自中国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尚达曼的话音刚落,她就立刻举手申请发言,显然是要当场澄清些什么。在这种大国都忙着措辞委婉、避免直接表态的国际场合,新加坡领导人如此不留余地的说法,确实打破了常规。 尚达曼倒也不是空口白说,发言里还带着具体的数据支撑,直指中国2024年的两项关键政策。他提到,中国把粮食自给率目标定到了98%,还拿了2000亿元人民币砸进种业研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芯片领域更显眼,2024年国产芯片产能占比已经达到40%,比2020年足足提升了25个百分点。在他看来,这些政策已经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对华出口2024年降了15%,泰国的橡胶出口也跌了10%,而这些国家七成农民的收入都靠着对华贸易。 尚达曼的逻辑很明确:经济依存度才是和平的纽带,一个国家要是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需求,其他国家的合作意愿自然会降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就跟着增加了。 其实尚达曼这通喊话,与其说是对中国的建议,不如说是新加坡自己的生存焦虑在作祟。了解新加坡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土面积才734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地里既没矿产也没耕地,完全是靠转口贸易和全球产业链枢纽地位吃饭。 2024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的转口贸易额占到了GDP的180%,这里面六成的转口货物都和中国有关,小到电子元件,大到农产品、能源产品,全要经过新加坡的港口周转。 中国推进“自主可控”政策后,新加坡的转口贸易数据马上就受了影响,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25年10月发布的报告,2024年新加坡转口到中国的棕榈油中间品降了12%,转口到东南亚的中国产芯片半成品也少了8%,官方直言“主要因中国本土产能提升,减少了对外部中间品的进口需求”。 更让新加坡坐不住的是区域产业链重心的转移。2024年中国在东南亚搞起了“共建产业链园区”计划,直接在越南、泰国建汽车芯片和农业加工园区,吸引中国企业去当地投资建厂,很多原本要经过新加坡转口的环节,现在直接在当地就能完成。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分析说得很直白:尚达曼最担心的,就是中国持续推进“区域产业链本地化”,把新加坡的转口枢纽地位给削弱了。说穿了,他的喊话本质上是希望中国能维持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这样才能保住新加坡作为“中间人”的价值。 刚好2025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两国原本计划11月举办经贸论坛,不少外交人士都觉得,尚达曼这是在国际场合提前造势,为论坛争取更多对话筹码,想让中国在转口贸易和产业链协作上多让让步。 后来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打圆场,说这是“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为论坛奠定“坦诚对话”的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真的像尚达曼说的那样,在搞“过度的自给自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邹加怡在现场回应时就把话说得很清楚:“中国从未追求‘完全自给自足’,而是‘关键领域自主可控’。” 这话可不是空口辩解,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2024年中国光是进口大豆就有1500万吨,玉米也进口了500万吨,芯片进口额更是高达3200亿美元,占了全球芯片贸易量的28%。 与此同时,中国还向全球出口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锂电池,要是真搞封闭的自给自足,这些出口数据根本无从谈起。 把中国的政策拆解开来细看,更能明白“自主可控”和“自给自足”的区别。粮食领域,中国2024年的计划重点是“主粮绝对安全”,小麦、水稻自给率保持100%,玉米自给率95%,这都是为了守住民生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