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说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都亏钱
一、向太的核心观点与背景
投资亏损论
向太在直播中直言“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都亏钱”,并列举典型案例佐证:
《阿飞正传》(1990年):投资人邓光荣投资4000万港元,香港票房仅975万港元,导致其公司破产并气到住院。
《东邪西毒》(1994年):成本超2000万港元,香港票房902万港元,最终需靠喜剧片《东成西就》救急填补资金缺口。
《2046》(2004年):拍摄长达5年,香港票房仅614万港元。
创作模式批判
向太将亏损主因归结为王家卫“不受控”的创作方式:
无剧本拍摄:演员常不知角色定位(如梁家辉拍《东邪西毒》时仅知自己演“黄药师”)。
超长周期与反复重拍:如《繁花》拍摄3年,唐嫣单场戏重拍86遍。
成本失控:超支严重且缺乏预算管理。
团队依赖论
向太称“王家卫没有张叔平是个屁”,强调其成功依赖美术指导张叔平的视觉美学支撑(合作始于1988年《旺角卡门》)。她明确表示“绝不录用王家卫”,因其模式难与商业投资兼容。
二、王家卫电影盈亏的复杂性
(1)短期亏损的普遍性
多数作品上映初期票房惨淡,直接导致资方损失:
《花样年华》(2000年):香港票房866万港元,内地约1000万元,未覆盖成本。
《欧洲攻略》(2018年,监制):投资3亿元,内地票房1.46亿元,净亏损约2.4亿元。
原因:高成本+低效率模式挤压盈利空间。
(2)长期盈利的可能性
部分作品通过多元运营实现回本或盈利:
《阿飞正传》:后期海外发行及经典重映收回成本,并为邓光荣赢得“发掘天才导演”的声誉。
《花样年华》:全球累计收益超800万美元(含DVD销售、艺术院线重映、IP授权)。
泽东影业模式:以梁朝伟、张曼玉等艺人经纪收入反哺电影亏损,并通过国际奖项提升IP长期价值。
(3)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案例
《重庆森林》(1994年):低成本高效拍摄(仅2个月),票房与口碑双赢。
《东成西就》(1993年):为补救《东邪西毒》亏损仓促拍摄,以2346万港元票房成商业典范。
三、行业争议与反思
艺术价值 vs 商业风险
支持者:认为王家卫作品具“时间增值属性”,国际奖项(如戛纳最佳导演)赋予长尾收益,吸引投资人押注“艺术期货”。
批判者:指责其以“天才偏执”合理化资源浪费,牺牲演员权益(如张震为《一代宗师》练拳3年,戏份仅5分钟)。
权力结构矛盾
演员消耗:演员常陷入“无剧本待机+戏份随意删减”困境,被批“服从性测试”。
导演特权:王家卫掌握绝对剪辑权,但王菲因乐坛地位反制其模式(如坚持每镜只拍一次),证明高效合作的可能。
创作伦理争议
2025年《繁花》录音事件曝光(私下贬损演员演技),引发对“导演中心制”是否异化为“系统性剥削”的质疑。蔡澜亦呼应向太观点:“许多老板亏本才成就了王家卫”。
四、总结:矛盾的本质
向太的批评反映了电影工业中艺术追求与商业规则的永恒冲突:
合理性:王家卫模式确对短期投资者风险极高,尤其早期项目。
局限性:忽视其团队通过长期IP运营、艺人经纪构建的独特盈利生态。
核心启示:王家卫的成功依赖“资本愿为艺术声誉买单”的前提,而向太的发言实为商业制片方对作者导演体系的警示——镜头外的尊重与成本可控性,与镜头内的光影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