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8年汶川地震后,叶志平被许多人怀疑是“历史上最有可能的穿越者”。因为在汶川大地震来临之前,他就开始重点加固学校建筑,并多次组织师生进行逃生演练。尽管期间他多次遭遇家长的投诉和教育局的不支持,但叶志平从未放弃过这些举措。 大家说叶志平是“穿越者”,其实是想解释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时,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只用1分36秒就全部撤离,没有一人伤亡。 这个结果不是靠运气,也不是某个人的突发表现,而是一套完善的安全体系发挥了作用,这套安全体系的核心,是叶志平“学生安全最重要”的理念。 他一直坚信“学生安全大于天”,在平时没有灾害的时候,这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做法显得有些多余,但在灾难来临时,这种理念带来的保障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叶志平推行这些安全措施时遇到了不少阻力,家长们觉得演练浪费学习时间,所以投诉他;教育局也不支持他的做法;就连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开始也觉得他是多此一举。 面对这些不理解,叶志平没有改变想法,还是严格地推行他的安全计划。 1995年叶志平当上桑枣中学校长后,发现学校80年代建的教学楼存在安全隐患,是栋危楼,比如栏杆是空心的、楼板有裂缝、承重柱也不符合抗震标准,这些问题在地震中都可能致命。 当时他申请到了40万元经费,按正常情况,这笔钱刚好能建一栋新楼,但上级部门不允许学校自筹资金再增加投入。 叶志平就做了一个决定:把40万元全部用来加固旧楼,他还亲自盯着施工,花了两年时间把原来的危楼改造成了抗震能力强的安全建筑。 早在2005年之前,叶志平就规定学校每学期至少要搞一次紧急撤离演练,在当时,很少有学校会这么做,而且桑枣中学的演练不是走形式,都是按照真实灾害的场景来模拟的。 演练不会提前通知时间,还会严格计算撤离用时,结束后还要开会总结问题,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全校师生都能熟练掌握逃生路线和避险方法,变成一种本能反应。 坚固的教学楼能为撤离争取时间,而熟练的演练能让这段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 2008年5月12日,地震突然发生,而叶志平当时正在外地开会,但这也正好能说明这套安全体系的可靠性——它不需要依赖叶志平本人在现场指挥,就能正常运转。 当地面开始剧烈摇晃时,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几乎同时从教室里跑出来,他们按照平时演练过很多次的路线,自己组织起来有序地跑到操场,整个过程没有专人现场指挥,却进行得很有秩序。 最终,全体师生只用96秒就完成了全部撤离,没有一人受伤,叶志平得知地震消息后,急忙从外地赶回学校,看到教学楼没倒,所有学生都安全,他忍不住哭了。 地震过后,叶志平没有一直沉浸在别人的称赞里,他很快组织大家搭建帐篷,让学生恢复上课,还安排了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状态。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网-2022.10.18《他走后11年,仍然被怀疑是“穿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