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明明自己的无人机、空

烟雨评社 2025-11-03 10:53:21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明明自己的无人机、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基本上都能打航母,那还要航母做什么? 其实航母还是一个战争大杀器,只不过是现代导弹技术发展的太厉害,各种高超音速导弹和反舰导弹的问世,让航母的防御能力看上去,不再是那么无敌。 先得说清楚,那些能打航母的武器和航母本身根本不是 “非此即彼” 的关系。就像无侦 - 7 和无侦 - 10 组成的 “空中搭档”,确实能在两万米高空把航母坐标钉得死死的,配合东风 - 100 导弹 4000 公里外一剑封喉,这套 “侦察 - 打击” 链条快得让对手来不及反应。 但这些武器有个关键局限,它们大多依赖本土或前沿基地发射,一旦超出陆基火力覆盖范围,威慑力就会打折扣。而航母是移动的海上基地,福建舰搭载的歼 - 35 隐身战机作战半径上千公里,配合空警 - 600 预警机,能在远离本土的海域构建起空中防线,这是陆基武器很难做到的。 航母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体系作战的 “中枢”。2025 年 6 月,辽宁舰和山东舰首次同时现身西太平洋训练,连续多日在复杂海况下完成舰载机夜间起降,这验证的正是远海持续作战能力。 这种时候,东风 - 21D、东风 - 26 这些 “航母杀手” 反而成了航母的 “保护伞”,它们先划定安全区,让航母编队能放心前出;航母则为反舰武器提供更靠前的目标指引,两者形成的 “攻防闭环” 才是最可怕的。 美国智库推演也发现,解放军航母与反舰导弹的协同,能让敌方舰队不得不分散资源,大幅降低其作战效率。 从现实需求来看,航母的不可替代性更明显。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贸易规模,海上交通线就是 “经济生命线”,亚丁湾护航、印度洋救援这些任务,总不能靠导弹去完成。 2024 年福建舰编队在远航中救援日本遇险货轮,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恰恰是航母发挥软实力的地方。而且三艘航母形成的规模效应,能实现 “一艘执勤、一艘训练、一艘维护” 的良性循环,确保西太平洋地区始终有常态化的航母存在,这是任何单一武器都无法企及的持续威慑力。 更别说航母背后牵动的整个工业体系。福建舰采用的电磁弹射技术,推动了大功率电力调节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舰载机着舰技术衍生出的无人机精准降落,已经用到了物流行业。 中国船舶、航发动力这些航母产业链上的企业,总市值加起来超过千亿,带动了特种钢材、船舶设计、航空电子等数十个高端制造领域的进步。这种产业拉动效应,是单纯研发导弹难以比拟的。 现在再看,造航母和搞反航母武器其实是 “一体两面”。反航母武器是为了打破别人的海上霸权,而航母是为了守护自己的海洋利益。 2025 年福建舰电磁弹射试验成功后,中国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这标志着从 “近海防御” 到 “远洋护卫” 的转型完成。那些觉得 “造航母没必要” 的想法,其实是没看懂现代海权博弈的本质 —— 能打航母是 “破局”,有航母才是 “立局”,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尽管高超音速导弹等新技术的发展给航母的防御带来了挑战,但它所具备的综合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依然让它在现代海军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航母,尽管面临现代武器的威胁,但依然是国家海军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