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了!四川,男生大学学的是烹饪专业,他称自己一年学费5200元,平时上课都是连

名城探寻 2025-11-03 09:01:51

后悔了!四川,男生大学学的是烹饪专业,他称自己一年学费5200元,平时上课都是连吃带学的,结果一节西餐课光食材成本就3000,等于上课边学边吃,早把学费给吃回来了! 他叫李航,老家在四川绵阳的一个小县城,爸妈是做水果生意的,家里虽不富裕,但顿顿饭菜都透着烟火气。 小时候他最盼着周末,因为妈妈会做他爱吃的红烧排骨、粉蒸肉,他总蹲在灶台边看妈妈调味,问东问西,比如“为什么糖要最后放”“酱油多了会怎么样”,妈妈笑着说“你这孩子,比做饭的还上心”。 上初中时,他偶尔会趁爸妈不在家,照着食谱试做番茄炒蛋、青椒肉丝,一开始要么盐放多了,要么菜炒糊了,他不气馁,下次接着调,慢慢竟也能做出像样的家常菜,那时候他心里就埋下个念头:以后要是能天天跟好吃的打交道,该多好。 高中时李航成绩中等,班里同学都在盯着计算机、师范这些“热门专业”,他却偷偷关注起烹饪相关的学校。 第一次在招生手册上看到“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时,他反复看了好几遍——原来做饭不只是“手艺”,还能学食材搭配、营养分析、西餐礼仪,甚至能研究新菜式。可这专业录取线一点不低,比学校的普通专业要高30多分,他知道自己得拼一把。 高三那年,他把手机里的游戏全删了,每天除了刷数理化真题,还会抽半小时看烹饪书籍,记各种食材的特性,比如牛肉哪个部位适合煎、哪个适合炖,面粉的筋度对包子口感的影响,连吃饭时都在琢磨妈妈做的菜用了什么技巧。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比预估的多考了20分,刚好够上这所学校的烹饪专业,查完成绩他第一时间给妈妈打电话,声音都在抖:“妈,我能去学做饭了!” 刚开学时,李航以为上课就是“吃好吃的”,结果第一堂刀工课就给了他下马威。 老师要求半小时内把一个土豆切成均匀的丝,粗细要跟牙签差不多,他握着刀手都在抖,切出来的土豆丝有的粗有的细,还有不少碎渣。老师没批评他,只是示范了正确的握刀姿势,让他每天练2小时。 那段时间,他每天泡在实训室,手指被刀划了好几个小口子,贴个创可贴接着练,直到后来能轻松切出均匀的土豆丝、萝卜丁,他才明白,烹饪专业的“吃”,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的。 真正让他觉得“学费值了”的是西餐课。那节课学做惠灵顿牛排,光是食材就摆了一桌子:澳洲M5和牛菲力、进口黑松露、法国黄油、现磨帕玛森芝士。 老师先讲选材,说菲力要选脂肪分布均匀的,这样煎出来才嫩;酥皮要叠12层,每层都要冷藏定型,不然烤的时候会塌。 李航跟着步骤做,先把菲力煎至表面金黄,抹上蘑菇酱,再裹上(火腿),最后包上酥皮送进烤箱。等待的过程中,他看着旁边同学的酥皮有点开裂,赶紧提醒对方下次冷藏时间再长点。 烤好的牛排切开时,酥皮“咔嚓”一声脆响,里面的菲力刚好是五分熟,淋上黑松露酱汁,一口下去又香又嫩。 课后老师说,这节课的食材成本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有3000元,李航算了算,一年学费5200元,这一节西餐课就快把学费“吃回来”了,但他更清楚,这些“吃”不是浪费,是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食材的价值,掌握专业的烹饪技巧。 身边也有人不理解他,比如亲戚会问“学做饭还用上大学?不如去餐馆当学徒”,同学也调侃他“以后要当厨子吗”。 李航从不反驳,只是把自己做的菜拍下来,发在社交平台上,有精致的提拉米苏,有融合四川风味的麻辣小龙虾意面,还有营养搭配均衡的减脂餐。慢慢的,有人私信问他怎么做,甚至有餐厅找他试做新菜式。 他说,现在的烹饪专业早不是“只会做饭”,能做营养师为病人搭配餐食,能做研发员设计新口味零食,还能当西餐主厨把中国味道融入西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出路。 现在李航上大三,已经考了西式烹调师中级证书,暑假还去星级酒店实习过。他跟着主厨学做法式甜点,研究如何用四川的花椒做创意酱汁,回来后还在学校的美食节上推出了“花椒巧克力慕斯”,意外受到很多同学喜欢。 他说,当初选这个专业没后悔过,因为他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专业,每天上课都像在“拆盲盒”,不知道今天能学到什么新技巧,能尝到什么新味道。 其实哪有什么“边学边吃就赚了”,李航的“值”,是他把别人眼里的“玩”当成了事业,把每一次“吃”都变成了学习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选专业只看热度,却忽略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而李航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肯下功夫,哪怕是别人觉得“不务正业”的专业,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