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位德国老奶奶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是武汉

文山聊武器 2025-11-02 21:55:00

80年代,一位德国老奶奶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是武汉人。一听到武汉这地名,老奶奶喜出望外,说:“武汉我熟悉,当年抗战时,我在武汉上过前线!” 说起这位老奶奶,她原名叫奥蒂里·卡塔琳娜·弗兰克尔,1917年出生在德国柏林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搞写作,家里条件还行。她小时候聪明,1934年考进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系。那时候,学校里有中国留学生汪殿华,1910年生在江苏常熟,1929年进清华大学化学系,1933年毕业后去柏林大学深造,1935年拿了博士学位。俩人在大学里聊得来,慢慢走到一起,1935年在柏林结了婚。婚后,她决定跟丈夫回中国,1936年到了那边。她学中文,丈夫给她起名汪小玲,还放弃德国国籍,拿了中国护照。刚适应没多久,1937年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她没想着跑回老家,反而卷起袖子参军,先去苏州第五重伤病医院学救护,跟医生护士一起处理伤兵。上海沦陷后,她帮着转移伤兵到武汉。 20世纪80年代,她在德国中餐馆结账,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武汉,她就提起抗日战争时在武汉的经历。1937年,日本军队入侵中国,她去苏州学救护技术,在医院帮着抬担架、分发药品。上海被占后,她随队伍沿长江转移伤兵到武汉。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日本军队从长江南北进攻,投入约35万兵力,中国军队集结第五、第九战区约100万人抵抗。会战从6月11日安庆被占开始,到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出武汉结束,历时四个半月,包括马当、九江、黄梅、广济、田家镇、瑞昌、马头镇、星子、万家岭、富金山和信阳等战役。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形节节抵抗,消耗日军。日军空中轰炸频繁,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队合作,击落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她作为护士,穿军装,带手枪自卫、装文件的皮包和母亲送的银勺子。在炮火中,她抬伤兵、包扎伤口、送药,尘土飞扬时抖落继续干。伤兵多,她参与多项任务。日本推进,她面对爆炸冲击,坚持救护。最后,日本占武汉,她随队撤离。 她撤到遵义后,当军官外语班教官,教德语和英语。后来去重庆,继续医护,在学兵队当医官。重庆地形多山,她爬坡去营地检查伤口、发药。一次伤病,她住进加拿大教会医院治疗,那里条件简陋。她在那认识英国人玛菊瑞,两人成了朋友。1942年,她随丈夫汪殿华去兰州。汪殿华在那工作,她支持他。抗战胜利后,汪殿华在北京大学教书,她跟着生活。然后回常熟,汪殿华当私立中山中学校长,她帮着教学和行政。学校学生多,她组织活动。1949年上海解放,他们定居上海。汪殿华当市卫生试验所所长,1956年评一级研究员。她入中国籍,先在北站医院当耳鼻喉科医生,后转闸北区中心医院。在诊室,她用器械检查患者,开处方。1965年,她调到上海科技大学教外语,课堂上讲语法词汇。 1970年,她去复旦大学外语系教书。备课翻教材,上课学生做笔记。她外语底子好,从小在德国长大,又在柏林大学读过书,教得顺手。学生喜欢她讲课方式。汪殿华抗日时调查日军毒气弹,检样分析,研制防毒用具,写《毒烟参考》和《化学战剂侦检大纲》,获国民党军委会海陆空军甲种二等奖章。还调查四川地方病趴病,证实食盐钡中毒,为防治提供依据。战后,他从槐花米提炼路丁,国内先投产,治高血压。1987年,汪殿华病逝。她处理后事,年纪大,身体不行,决定回德国进养老院。在那,她读读书,过日子。1997年,她在德国去世,80岁。她一生一半时间在中国,从抗战前线到和平年代教学,没闲着。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