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黄权投降魏国,曹丕问:“刘备对你不错,你为何要弃他而去。”黄权说:“我无路可退,但宁死也不会向孙权低头。“ 一个家族,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忠诚,这般情形,仿若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于无声处暗藏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令人不禁心生感慨。 当长子黄崇在绵竹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时,他的弟弟黄邕,却在遥远的魏国安然继承着父亲的爵位。这种撕裂感的背后,站着一个贯穿了整个三国乱世的名字——黄权。 很多人简单地用“投降”二字来定义他人生后半场的转折,但这么做,恰恰错过了他身上最迷人的地方。 黄权的“投降”根本不是人格的崩塌,反倒像是一块顽石在极端压力下,迸发出的最真实、最坚硬的内在纹理。想看懂他,得从三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切进去。 他的第一个侧面,是那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战略理性。 可悲的是,这种理性总是被他效忠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辜负。当初刘璋想请刘备入蜀,黄权就差跪地磕头了,大声疾呼这是引狼入室、养虎为患。可刘璋不听。 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多年后,轮到刘备意气风发,要为关羽复仇。 黄权再次站出来,冷静地分析东征是“进去容易,想撤就难了”,他甚至主动请缨去打前锋探路,还警告刘备那绵延数百里的营盘,简直是给人家准备好的完美火攻靶子。结果呢?刘备也一样没听。 两次关键的劝谏,两次都被君主的个人情绪或野心所淹没。事后证明,黄权每一次都看得比谁都清楚。 他的忠诚从来不是盲目跟从,而是要把最理性的策略摆在主公面前,可惜,他的价值也一再被辜负。 当夷陵之战的大火烧尽了蜀汉的希望,黄权的人生被推入了绝境。长江南岸全线崩溃,刘备败逃白帝城,而驻守在北岸防备魏国的他,退路被吴军死死切断。 回蜀汉,没路了。投降东吴?那更是奇耻大辱,他绝不向刚刚击败自己主君的宿敌低头。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率领麾下将士,归降曹魏。这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一种更高阶的责任。他要为跟着自己的兄弟们找一条活路,也要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 后来在魏国的宫殿上,曹丕饶有兴致地拿古代的韩信、陈平来试探他。黄权没有丝毫谄媚,他坦然承认自己深受刘备厚恩,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纯粹是走投无路,并非背主求荣。 那份不卑不亢的风骨,震撼了曹丕,当即封他为镇南将军。 更动人的是,当他身在魏国,听到家人在蜀汉被处决的谣言时,黄权没有半分动摇。他选择相信刘备和诸葛亮的为人。 而千里之外的刘备也用一句“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他对不起我”,为这份跨越敌我阵营的信任,做了最完美的回应。 身在魏营心在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黄权于新境之中,以别具一格之法,持续恪守自身原则。他不随波逐流,于陌生境遇里,用独特坚守勾勒出一份难能的执着。 刘备去世的消息传到魏国,朝堂之上一片欢腾庆贺,唯独他默然肃立,无声地表达着对故主的哀思。这份超越阵营的真情,连一旁的司马懿都心生敬佩。 后来魏明帝曹叡抛出一个刁钻的问题,问他觉得三国谁是正统。黄权用“荧惑守心”的天象作答,既没贬低蜀汉,也给了曹魏台阶下,智慧得令人叫绝。 他在魏国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车骑将军,曹丕甚至多次搞突然袭击式的召见来测试他,但他始终从容不迫。 然而,他为自己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他绝不参与任何讨伐蜀汉的军事行动。这便是他最后的坚守,也是他个人气节最清晰的表达。 信息来源:新华网:【读史】三国乱世仅此一例:一人侍三主,却人人夸他义士!——2017年01月04日 14:2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