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8位黄埔一期生曾同住一室。杜聿明、李仙洲等人后来相继获特赦,唯独邓子超在1951年被枪决,成为这里唯一伏法的黄埔一期生。 同样是战犯,为何命运天差地别?他到底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 邓子超并非全无亮点,1938年,他率保安第三团驻守庐山,坚守近九个月抗击日军,从1653名官兵打到仅剩840人,创造了抗战孤军坚守的奇迹,还获蒋介石通电嘉奖。 可这份战功,终究没能抵消他后来犯下的血债。 1949年赣州解放前夕,大势已去的邓子超竟下令杀害27名地下党员,将尸体勒死后用麻绳串连沉入章江,手段残忍到令人发指。 被俘后他仍不知悔改,先佯装自杀未遂,又在功德林里密谋越狱,甚至绘制管理所地图、联络外界寻求接应,信件被截获时还写着“生死在此一搏”。 更嚣张的是,他每天面朝南方给蒋介石行军礼,在墙上刻“党国万岁”,撕毁学习材料,嘲讽其他战犯改造,连顽固的黄维都劝他“醒醒吧”。 反观其他7位同学,杜聿明从自杀未遂到积极改造,李仙洲踏实劳动,他们虽曾站在对立面,却能正视罪行,最终符合“改恶从善”的特赦条件。 我军对战犯向来宽待,但邓子超的罪行早已超出改造范畴:既有屠杀革命者的血债,又有越狱暴乱的现行图谋。 1951年公审后,他被依法处决,而同期战犯多在1959年后陆续获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