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杨武之去探监。两人一见面,他对着杜聿明脱口而出:“亲家!今日算我求你了!”杜聿明一愣,杨武之忙说:“你帮帮我,给杨振宁指一条回家的路!” 1957年,杨振宁获诺奖消息传回国内,杨武之却未见喜悦。他通过多封书信劝儿子归国,杨振宁回信多谈学术设备,避开个人打算。国内物理界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研究需前沿条件,普林斯顿提供支持。这让杨武之焦虑加深,他忆起两家姻缘: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代课,遇杜致礼,两人相恋,1949年美结婚。杨武之决定求助杜聿明,希望岳父身份影响女婿。 杨武之申请探视,获准进入功德林。杜聿明当时在改造中,阅读史书,参与劳动。杨武之表达来意,强调国家人才需求,杨振宁获奖后,清华同事寄贺电,盼其贡献粒子物理。杜聿明身份敏感,回应时提到自身处境,话语中透出无奈。他理解杨武之心意,也知杨振宁在美国遇华人歧视,归国或中断实验。 杨武之坚持陈述国内进展,数学物理交叉领域正起步,杨振宁理论可推动高能所建设。杜聿明听后,考虑再三,同意写信,但需简短。周恩来知此事,安排张文裕访杜聿明,强调民族责任。张文裕传达后,杜聿明执笔一行:祝贺获奖,这是中华民族光荣。这信点到为止,寄往普林斯顿。 杨振宁收到信,知岳父处境,从未谋面,只通过杜致礼了解其抗战事迹,如第五军缅甸补给。他体会信中深意,也猜父亲推动。杨武之此举虽未立即见效,却成劝说一环。国内舆论热议诺奖,物理学家讨论宇称理论应用,杨武之在复旦大学讲课时,常提儿子成就,呼吁人才回流。 杜聿明信件后,继续改造生活,抄录历史,修整院落。杨武之返回上海,批改论文,寄信附报纸剪辑。事件反映时代人才流动困境,美国学术环境吸引华人,杨振宁顾虑实验连续性。 1959年,杨武之携妻赴瑞士日内瓦,与杨振宁团聚,当面劝说归国,杨振宁表达感激,坚持留美完成研究。杨武之后续两次访日内瓦,讨论国内物理进展,杨振宁添菜敬茶,仍未松口。杨武之归国后,健康渐衰,卧床翻信件。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应邀访华,周恩来设宴钓鱼台,杨振宁初见杜聿明,拱手称呼,总理纠正为岳父大人。杜聿明握手回礼,两人把酒交谈,忆往事。杨振宁此行开启频繁往来,1972年起任清华教授。 1973年,杨武之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77岁,遗体告别会上旧同事环绕,杨振宁未归。杜聿明1981年去世,享年77岁。杨振宁两地工作,2015年93岁放弃美国籍,定居清华园。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