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曹德旺拿出100万给一个小女孩换肾,可谁知,小女孩治愈后,却给曹德旺一个从没有想过的“报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曹德旺的慈善之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年代,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许多家庭一旦遇上大病、天灾,便如坠深渊,曹德旺自小家道中落,尝遍人生冷暖,对生活的苦痛体会深刻,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坚持行善的动力,1983年,他第一次捐款给母校买桌椅,那时的他还只是地方玻璃厂的承包人,随着福耀集团的发展,曹德旺将慈善视作企业使命,逐步形成了“核实、救助、跟进”的标准流程,求助信一旦被核实属实,款项会第一时间打到医院账户,避免中间环节滋生问题,每一次救助,都有专人跟进,确保善款用在刀刃上。 在一次次救助行动中,曹德旺始终力求做到公开透明,他坚持让所有慈善项目都有可查的账目,每一分善款都有去向,2011年,他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设定严格的项目报批、执行、回访机制,无论是资助大病患者,还是援建学校、净水工程,曹德旺都力求每一项慈善都能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随着善举名声远播,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信求助,曹德旺也逐渐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 真实的人性并不总是理想化的模样,曹德旺曾资助过一位急需换肾的小女孩,面对高额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女孩的父母几近绝望,是曹德旺的援手让他们重燃希望,手术顺利完成后,女孩身体逐渐康复,然而,出院前,女孩的家属却要求医院出具“继续治疗”的证明,追问之下,曹德旺才得知,家属希望以此获得更多资助,尽管家属的举动令一些旁观者感到不齿,但曹德旺并未因此动怒,他清楚,贫困和绝望有时会模糊人的底线,更令人感慨的是,类似的“过界”行为,并非个案。 在慈善实践中,曹德旺曾多次碰上受助者因一时困境而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有家属将药品转卖、虚报病情,或在网络上渲染“资助不够”,制造舆论压力,公众对此议论纷纷,有的指责受助者忘恩负义,有的替他们辩解,认为是生活所迫,曹德旺对此始终保持一种理性和宽容,他曾说,慈善不是生意,不能计较每一笔回报,在他看来,个别人的短视和贪婪并不能否定大多数人的善良与感激。 随着慈善规模的扩大,曹德旺对流程的把控也越来越严谨,他引入“三重核查”机制,不仅要求医院和村委会出具证明,还要当地派出所盖章,善款发放后,基金会会定期回访受助家庭、核查善款去向,曹德旺明白,仅凭一腔热血无法让善意长久流转,制度的完善,既是对资助者负责,也是对受助者负责,即便如此,曹德旺依然坚持慈善的温度,他始终强调,流程是保障,善良才是根本,每当遇到“骗捐”事件,他不会因个别案例就否定整个善举的价值。 曹德旺的慈善观深受经历影响,小时候,他曾因饥饿要饭,深知社会底层的无助与绝望,他坚信,既然见过寒冷,就要尽力为别人点燃一把火,他帮助过无数重病儿童、寒门学子、受灾农户,也见过太多人性百态,有人感恩涕零,有人则恩将仇报,面对这些,曹德旺选择以平常心处之,他不要求受助者报答,也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收手,对于那些“薅羊毛”甚至“算计”善款的人,曹德旺更多的是理解,他明白,善意不是万能药,但善意也不该因此停步。 对曹德旺而言,慈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试炼,即使遭遇过人性的灰暗,他依然相信温暖的力量,在福耀玻璃集团,曹德旺还将慈善文化植入企业管理,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倡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精神,他认为,企业家最大的责任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回馈社会、传播善良,通过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曹德旺让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让善意成为社会的常态。 曹德旺的善举也带动了更多企业家投身慈善,泉州、福建等地的商会和企业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建立起严格的求助信审核制度,曹德旺并不以此自矜,他常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正是这种朴素的信念,推动着中国慈善事业不断前行,曹德旺用行动证明,慈善既需要温度,也需要理性;既要有信任,也要有防范。 在曹德旺看来,慈善不是单纯的金钱救助,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情感传递,他相信,善意如同种子,或许无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但一定会在某处生根、发芽,最终点亮更多人的希望,正因如此,曹德旺的慈善之路始终未曾止步,即便前方风雨兼程,他依旧选择继续前行。 信息来源:中国国情《2015年,“玻璃大王”曹德旺拿出100万给一个女孩换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