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一再强调,台湾人中三分之一是台籍日本兵的后代,他们是日本人,不是台湾人,更不是中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台湾的身份认同问题,始终牵动着岛内外的神经,追溯其根源,日本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为台湾社会埋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日本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政治上的统治,更试图将台湾人彻底同化,日语成了学校里的“官方语言”,天皇成为课本里的唯一信仰,台北街头巷尾,曾经的传统节日被日本祭祀取而代之,如此系统化的“皇民化”政策,让一代台湾人不得不在文化上靠拢日本。 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兵源紧张,开始大规模征召台湾青年,初期是志愿制,动员宣传下,报名者人数之多超乎想象,千余个名额,几十万台湾青年争相报名,到了后期,强制征召成为常态,无论是军人、军夫还是军属,台籍日本兵的队伍不断壮大,据历史档案统计,服役总人数超过二十万,战后这些人回到台湾,表面上与普通百姓无异,可长辈的故事与回忆,悄然在家庭中流传。 台湾社会出现了特殊的“精神日本人”现象,这种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许多家庭里,长辈曾是台籍日本兵,耳濡目染下,后代对日本的情感认同远超中国,有人开始将日本视作精神故乡,甚至在身份上与大陆产生距离感,这样的认同裂痕,并没有随着时间自然消解,反而在教育、媒体、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加深。 关于台籍日本兵后代的真实人数,社会上流传着各种说法,蔡正元提出“三分之一台湾人是台籍日本兵后代”,引发极大争议,其实,从历史数据来看,台籍日本兵及其相关人员大约二十万左右,战后台湾人口数百万,这一群体的后代在整体人口比例上远远不足三分之一,更何况,战后绝大多数台籍日本兵与本地其他族群通婚融合,所谓“全台三分之一是日本兵后代”,更像是政治修辞,而非历史事实。 这一夸张说法却道出台湾社会身份认同的敏感,台籍日本兵的历史遗产,并未被淡忘,部分后代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了亲日的情感态度,台湾社会的身份撕裂,正是这种历史与现实交错下的结果,民进党等政党推行“去中国化”,社会主流媒体淡化日本殖民历史,甚至美化那段过往,亲日氛围在年轻一代中悄然滋长,与此同时,岛内“台独”思潮也随之高涨,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国民党接管台湾后,未能有效清算日本殖民遗产,忙于内战和政治斗争,文化和历史的梳理被搁置一边,学校教材、社会舆论对日本殖民史多有回避,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因此呈现割裂状态,部分家庭内部保留着日本时代的记忆,而社会整体又在努力寻找“本土认同”。 台湾人血缘与大陆的联系,从未真正中断,明清以来,福建、广东的移民大量迁台,成为台湾汉族人口的根基,近年基因研究进一步证实,台湾汉族与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地区居民基因相似度极高,族谱记载、语言、风俗、节日等文化生活,也与大陆沿海地区一脉相承,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的庆祝方式,闽南语的广泛使用,都是两岸文化深度融合的明证。 即便在日本殖民时期,台湾民间依然秘密传承中华文化,抗拒日本同化政策的努力,体现在家族祭祖、传统习俗、方言交流等方方面面,尽管日本在制度上强推皇民化,台湾社会并未彻底断裂与中国的文化连结,战后台湾社会逐渐恢复中华文化认同,民间对祖籍、家族血统的重视依旧强烈。 现代台湾社会的身份困境,正源于这种历史、文化与现实的多重撕裂,亲日、台独与传统中华认同并存,成为岛内社会的“火药桶”,政坛上有台籍日本兵后代的身影,媒体上亲日论调不绝于耳,岛内的年轻一代,在多元身份认同中徘徊,有人自豪于日本文化的影响,有人则呼吁回归中华文化的根脉,社会分歧愈加明显,团结与认同变得愈发艰难。 亲日情结的持续,助长了台独思潮的蔓延,部分人借“台籍日本兵后代”身份,强化自我与大陆的区隔,政治上去中国化,文化上向日本靠拢,台湾社会的归属感变得模糊不清,身份认同上的混乱,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表面上是历史记忆的延续,实际上却是政治和社会分裂的深层动力。 解决认同撕裂,必须直面历史遗留问题,仅靠讲道理难以扭转长久形成的观念,历史教育需要回归真实,教材要全面呈现日本殖民时期的各类事实,媒体舆论应引导社会正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政策层面,鼓励两岸交流,深化血脉、文化、经济的共识,只有如此,才能逐步消解亲日与台独思想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