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当全世界还在争论“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时,美国匆忙推出“印太经济框架”来应对。很多人认为中国只是在修路架桥、白花钱,其实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说中国搞“一带一路”只是修路架桥、白花钱,这话实在太浅了。12年布局下来,当50多个国家主动靠过来形成合作矩阵,这盘大棋局的真面目才彻底露出来。那些看似“亏本”的基建投入,早把贸易通道、产业纽带、民生认同织成了一张连缀全球的网。 老挝的司机最有感触,以前从琅勃拉邦开车去万象要晃10多个小时,中老铁路通车后俩小时就到,更关键的是,老挝的矿产、大米顺着这条铁路运到中国,再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欧洲,这个曾被群山困住的“陆锁国”,一下成了区域物流的枢纽。 这条铁路中国砸了百亿级投资,短期内确实看不到直接回报,但通车三年,老挝段就发送了超1000万吨货物,国际旅客突破30万人次,沿线的工业园、保税区全冒了出来,中国的工程机械、电子设备借着这条线更顺畅地进入东南亚市场。 这哪是单纯修铁路,分明是给双方的经济装上了联动的齿轮。 欧洲的生意人更懂其中的门道。中欧班列从2011年开到现在,累计货值早超了4200亿美元,5万多种商品借着这趟列车往来欧亚,小到服装鞋帽,大到汽车汽配、机械设备,全靠它打通了陆路通道。 波兰的口岸光靠中欧班列就赚了2亿美元税收,德国杜伊斯堡港因为这趟列车成了欧洲的“东方门户”,以前海运要走40天,现在铁路12天就到,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时效直接提速近三分之二。 美国以前靠海运航线掌控全球贸易节奏,可中欧班列硬生生趟出了新通道,这才是让美国坐不住的根本原因。 更妙的是“授人以渔”的布局,比单纯给钱给项目扎实多了。东非的亚吉铁路上,吉布提小伙奥斯曼成了列车员,这是他在鲁班工坊跟着中国师傅学了两年铁道技术才得到的工作;斐济的老人阿卢西奥逢人就夸中国的菌草技术,是中国专家手把手教他种蘑菇,才让全家脱了贫。 这些鲁班工坊、农业技术中心花的钱,没法像卖商品那样立刻回本,但却让当地年轻人有了饭碗,让农户有了稳定收入,这种民生层面的认同,比任何协议都牢固。 南非的红石光热电站也是如此,中国企业承建的这个项目能满足20万户家庭用电,既帮南非减了煤炭依赖,又让中国的光伏技术、电站设备在非洲打响了名气,绿色能源的合作网络就这么悄悄建起来了。 再看美国仓促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14个成员看似阵容不小,可折腾了好几年,除了签了个空泛的供应链协议,核心的“贸易”支柱谈判至今没下文。 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没有落地的基建项目,全靠规则绑定和意识形态划线,难怪不少成员国阳奉阴违——毕竟谁都清楚,喊口号填不饱肚子,修不好路就搞不了贸易。 对比中国在克罗地亚架起的佩列沙茨大桥、在尼日利亚建的莱基深水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早就把“一带一路”的信任基础打牢了。 那些说“白花钱”的人,算的都是眼前的账本,却没看到长远的大账。中国的机械、建材借着基建项目打开了新兴市场,中欧班列让外贸不再依赖单一海运,能源合作让原油、天然气的运输更安全,这些都是国家利益的硬支撑。 12年时间,从东南亚的铁路网到非洲的能源站,从欧洲的货运线到太平洋岛国的农业技术点,中国早就不是在“铺路”,而是在构建一个更符合自身发展的全球合作体系。 美国直到50多个国家站到“一带一路”阵营里,才后知后觉地搞应对,可这时已经晚了。毕竟靠规则画饼,永远拼不过实打实的投入和共赢——中国花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连接各国的纽带,变成了对抗单边霸权的底气,这哪里是“白花钱”,分明是最精明的战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