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中美釜山会晤后,国民党前高官蔡正元直言:离两岸统一不远了,赵春山与苏起同声预判“四五年内或见分晓” 中美在釜山的那场闭门会晤,让台海再次成为全球焦点。气氛虽低调,但影响不小。会后不久,台湾政坛的老面孔、国民党前副秘书长蔡正元就放出重话:台海局势已彻底反转,主导权已不在美国,而在北京。 他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连马英九时期的两位智囊——赵春山与苏起——也不约而同地表示,两岸问题大概率会在四到五年内解决。 过去三十年,台海局势像一根绷紧的弦,从1996年的导弹危机到今天,变化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实力版图。 当年美国派航母来“护台”,大陆还只能忍气吞声;如今解放军演训常态化,航母编队东出西太平洋,台海早就不是华盛顿能随意指点的地方。 蔡正元说得直白:“现在大陆不怕战,美国不敢战。”这话虽然刺耳,却戳中了现实。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报告都指出,美军在第一岛链的投送能力已经显著下降,战力部署压力空前。美国也清楚,一旦台海擦枪走火,将是世界秩序的彻底重构。 蔡正元提到一个细节:大陆的战略节奏已经不再看美国脸色。无论是福建舰的海试进展,还是东部战区在台湾周边的多向合围演练,都表明解放军在做“临门一脚”的准备。 北京不急于开打,却在有条不紊地压缩“台独”的生存空间。从“经济融合”到“法律追责”,再到舆论布局,一层层推进统一的现实框架。 而赵春山和苏起的判断更带有战略意味。赵春山指出,北京现在的两岸政策是“先稳后合”,意思是先通过经济与社会渗透稳住局势,再用制度与法律方式解决问题。 他强调,两岸统一的倒计时不是军事的,而是政治与民意的博弈。苏起则分析得更透彻:“大陆真正等的是时机,不是借口。四五年之内,若美国在亚太收缩,大陆的行动窗口就完全打开。” 他的判断,与美军印太战略报告中的防御评估不谋而合。那份报告承认,美国当前在第一岛链的军力部署已不具备同时应对中俄两线危机的能力。 台海问题的主导权,已经从“美国干预”变成了“大陆定调”。尤其是中美这次釜山会晤后,美国并未再公开谈及台湾问题,反而在经贸和半导体问题上寻求“管理竞争”的新框架。这个信号让台北内部有人心慌,因为意味着华盛顿可能不再为民进党当局兜底。 从大陆角度看,统一的筹码越来越多。福建自由贸易区已经对台开放更多领域,从金融到电商,从养老到教育,台胞在大陆的社会融合度不断上升。 蔡正元直言:“等到台湾的中产阶层发现大陆市场才是未来,他们自然会投票选择和平统一。”这话虽然现实,却代表了多数观察者的判断——大陆正用“吸引”代替“对抗”。 这次中美会谈其实也透露出一种“默契”: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政策的基础并未动摇,只是操作层面模糊。 蔡正元的研判是,北京要的不是美国口头承诺,而是让台北彻底明白——美国不会为台湾打一场注定输的战争。蔡的话一出,在岛内网络引发热议,不少台湾民众留言:“我们真的要赌美国吗?” 从目前态势来看,两岸之间的力量差距正以“年”为单位扩大。大陆在科技、军工、金融体系上的自给率迅速提升,西方制裁的威胁效力正在衰退。 蔡正元、赵春山、苏起这三人虽出身国民党,但他们的观点得到不少台湾企业家的认同。台商更看重的是稳定预期,而非政治喊话。北京的态度一贯明确:不承诺放弃武力,但优先推动和平统一。对台湾而言,这意味着时间窗口正在倒数。 说到底,这场“统一倒计时”不是来自口号,而是由实力堆出来的。美方失去了主导叙事的空间,民进党政府则陷在“政治对抗—经济下滑—民心离散”的循环里。大陆不需要急,只要继续强化经济吸引力和法律震慑,台海的结局基本写在现实里。 蔡正元最后一句话,被岛内不少人引用:“统一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赵春山补了一句:“未来可能比我们想的还快。”苏起则笑着说:“谁能想到,统一的步伐,也许不是炮声,而是一纸协议。” 台海局势的主导权,确实已经从“美国说了算”转向“北京定规则”。蔡正元、赵春山、苏起这三位老将的判断,不只是情绪判断,更是现实推演。 两岸若真在几年内迎来转折,那必然是经济、战略与民意多重博弈后的自然结果。对台湾而言,与其恐惧,不如理解时代在往哪里去。未来两岸的融合,也许比战争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