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英国潜艇,拆解出908吨特种钢材,多

诸葛利剑 2025-11-01 17:40:26

1972 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英国潜艇,拆解出 908 吨特种钢材,多年后英国首相通过外交渠道要求 “归还相关物品”。这事看着简单,实则牵出半个世纪的纠葛,也藏着中国水下技术早期突破的故事。 HMS Poseidon是帕提亚级潜艇,1929年下水,排水量1475吨,长88米,驻扎威海卫基地,负责远东巡逻。1931年6月9日,在威海北部海域演习时,与中国货轮裕大号相撞,潜艇右舷撕开3米裂口,几分钟沉入40米海底。艇上56人,31人跳海获救,4人用戴维斯装置逃生,这是全球首次成功应用该设备,推动潜艇安全标准升级。21人丧生,主要在鱼雷舱。英国派航母Hermes和巡洋舰Berwick救援,调查认定指挥官距离误判为主因,货轮无责。事故短暂上新闻,就被东北局势盖过。 二战时,英国海军调离远东,日本占威海,打捞搁置。战后,残骸干扰渔业和训练,成为隐患。1970年代初,中国海军练水下技术,选这艘艇作为目标。1972年3月,上海打捞局组队,启动威海一号工程。用浮筒助浮加分段起吊法,潜水员下潜320次,清泥沙焊浮筒,历时四个月,7月15日捞起残骸。拆解得908吨含镍铬钼合金钢,耐腐蚀韧性强,用在医疗器械、光学仪器和航空零件上,缓解工业短缺。这次行动积累水下定位和锈船加固经验,为海上工程奠基。 打捞过程没对外宣传,直到2002年,施万克特在香港图书馆看现代舰船杂志,发现线索。他查中英档案六年,访幸存者后代,2009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事件公开。2011年,卡梅伦与中方会晤,提出归还残骸或物品,称是英国军事遗产。中国回应,潜艇在领海属废弃,打捞合国际惯例,钢材已用,无遗体发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生效前已完成,不算文化遗产。家属对坟墓被移和残骸处理不满,要求说明,但事态渐平。 打捞技术后来用在核潜艇试验保障上,编入水下工程规范。中国航海博物馆存部分部件,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要到照片和图纸,补档案。这段历史成中英海军和海洋技术独特记录。施万克特出书Poseidon: China's Secret Salvage of Britain's Lost Submarine,2013年纪录片The Poseidon Project详述过程。家属怒斥中国打捞未通知,坟石乱堆在刘公岛旧墓地,英国政府要解释。中国承认1972年行动,但称无船员遗骸或私人物品。 整件事从1931年沉没开始,当时英国租借威海卫大陆还给中国,但留刘公岛基地,潜艇在那活动。碰撞后,逃生装置首次实战,5人成功,但3人途中或上岸后亡故。战后残骸躺海底几十年,1972年捞起时已锈蚀,但钢材质量好,正好中国工业需特种合金。打捞用沪救3号船,技术虽原始,但成功标志海军能力提升,可能与核潜计划相关,那时中国刚起步,需要练水下回收。 曝光后,英国媒体炒作,中国回应理性,强调领海权利。卡梅伦要求虽强势,但没结果。家属焦点在遗骸和坟墓,专家认为潜艇沉浅,遗体应保存好,像美国内战潜艇Hunley捞起时骨骼完整。中国说没发现,可能已处理。这事反映两国历史纠葛,英国殖民遗留,中国主权维护。施万克特研究跨大陆,采访多方,书里用日记信件佐证,真实性高。 如今,这段往事提醒海洋权益重要。潜艇虽旧,但技术遗产值钱。中国用钢材解急需,英国要归还更像象征。事件没大冲突,成了合作机会,博物馆间交换资料。施万克特从潜水爱好起步,挖出秘密,证明历史研究靠坚持。

0 阅读:1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