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以及数量不明的导弹、核武器,现在与它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已没有取胜的把握。 “我亲眼见过解放军,我们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和技术实力。 ”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这番看似平淡的陈述,在美国政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一个常年与中国打交道的资深外交官公开承认,美国对中国的军力判断存在严重误判,这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认知优越感。 先说说中国的军事体量,光看表面数据就足够有威慑力。陆军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面作战力量,不仅兵力充足,装备更新速度也很快。 从 99A 主战坦克到远程火箭炮系统,信息化和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而且经过多年实战化训练,在高原、荒漠等复杂地形的作战能力早已得到验证。 海军更不用说,这些年下水的新型驱逐舰、护卫舰一艘接一艘,辽宁舰、山东舰形成双航母战斗群,福建舰还搭载了电磁弹射技术,再加上核潜艇部队的威慑力,中国海军已经从 “近岸防御” 转向 “远海护卫”,去年远洋训练和护航任务的频次,比十年前翻了好几倍。 空军的进步同样明显,歼 - 20 隐身战机批量列装,运 - 20 大型运输机实现常态化部署,预警机、加油机等支援机型也不断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 更让外界在意的是中国的导弹和核武器力量。虽然中国一直保持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的政策,核武器数量也从未公开,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拥有可靠的 “三位一体” 核打击能力,也就是陆基洲际导弹、海基潜射导弹和空基核打击平台,这意味着即便遭受首轮打击,也能进行有效反击。 常规导弹方面,东风系列导弹早已名声在外,从近程的东风 - 15 到远程的东风 - 26,既能打击地面目标,也能反舰,尤其是东风 - 21D 和东风 - 26 被称为 “航母杀手”,能对远离本土的大型水面舰艇构成威胁。 这些导弹的射程覆盖范围广,精度高,加上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突破,让美国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完全拦截。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 “兵力多就赢” 的时代,体系作战能力才是关键。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军事现代化,强调 “信息化主导”,把陆海空火等军种整合起来,形成联合作战能力。 比如海军演习时,空军的预警机能为舰队提供空中情报,火箭军的导弹能配合海军实施远程打击,这种多军种协同的作战模式,让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大幅提升。 而美国虽然军事科技先进,但这些年深陷中东、欧洲的局部战争,装备老化、兵力分散的问题逐渐显现,加上中国本土作战有地理优势,后勤补给、情报支援都更便利,美国要是真的在中国周边发动军事行动,很难像在其他地区那样轻松。 那位前大使说 “没有取胜的把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核威慑的平衡。中美都是核大国,一旦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很可能升级为核冲突,这对双方乃至全世界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之前在冷战时期跟苏联对抗,最忌惮的就是核战争风险,现在面对同样拥有核反击能力的中国,自然更不敢轻易冒险。 而且中国一直坚持 “防御性国防政策”,军事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是为了扩张,这种政策立场也让美国找不到发动军事打击的合理借口,贸然开战只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 现在国际形势跟几十年前完全不同,经济全球化让中美利益深度绑定,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远比军事对抗更符合双方利益。美国要是真的跟中国打仗,不仅会让本国经济遭受重创,还会打乱全球供应链,影响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那位前大使的话,其实是在提醒美国决策者,对付中国得换个思路,军事手段早已不是选项,与其想着对抗,不如坐下来协商,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方式。毕竟在核威慑和体系作战能力的平衡下,谁都输不起一场直接的军事冲突。 信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