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若失德,便是最锋利的凶器——评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 近日,震惊社会的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罪犯周立人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一由“日常琐事”酿成的悲剧,最终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画上句点。然而,生命的逝去无法挽回,此案留给社会的,是远比一纸判决更为沉重和深刻的警示。 纵观案件细节,周立人因与室友多次争执、积怨,最终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同窗痛下杀手。这不仅是人性的泯灭,更是一幕“高学历”与“低德行”之间触目惊心的断裂。他将用于探索世界、造福社会的知识,异化成了报复私怨、剥夺他人生命的工具。这尖锐地印证了一点:知识若没有道德的约束,便会成为世间最危险的凶器。 此案中,一个关键的警示信号被忽略了——在矛盾激化过程中,受害者已向学校要求调换寝室。这无疑是悲剧发生前最后一次可以被抓住的“救命稻草”。然而,这根稻草未能阻止惨案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是否存在“重术轻道”的倾向?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之间矛盾纠纷的化解与处理。倘若学校及时发现寝室同学闹矛盾,徜若及时调换宿舍……,可惜学校没做到。 “高等教育不能只教人不管人”,这句来自事件的评论直指核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象牙塔,更应是塑造灵魂、培养健全公民的摇篮。它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间的尖锐矛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细节之中。 周立人伏法,体现了法律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正义的捍卫。但此案应成为一个永恒的镜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有知识更有良知,懂得尊重生命、能与他人和世界和谐共处的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个“周立人”的出现,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