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国军上将庞炳勋藏身的山洞,被日军包围,危机时刻,卫全部队战死,少将高

烈火科学风暴 2025-10-31 20:58:31

1943年,国军上将庞炳勋藏身的山洞,被日军包围,危机时刻,卫全部队战死,少将高参邵恩三自杀后,他庞炳勋选择了投降。 1943年5月的太行山区,草木间还残留着春末的湿冷,庞炳勋蜷缩在马鞍山深处的山洞里。外面传来日军密集的枪声,卫队士兵的呐喊声渐渐微弱,半个小时后归于死寂,他的卫队已全军覆没。 洞内,少将高参邵恩三紧握着配枪,目光扫过神色慌张的随从,最后落在庞炳勋身上。“司令,绝不能沦为汉奸!”话音刚落,他抬手对准自己的胸膛,并扣响了扳机。 看着邵恩三倒下后,庞炳勋经过短暂犹豫后,最终选择走出山洞,向日军举起了白旗。 庞炳勋是河北新河人,早年投身军旅,清末时在北洋陆军中,从士兵一步步升至营长。 民国初年,他辗转依附多个军阀,最终归入冯玉祥西北军麾下,凭借敢打敢冲的作风,在1926年南口大战中崭露头角,升任师长。 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瓦解,庞炳勋率部接受蒋介石收编,被任命为第四十军军长,驻守河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沿津浦线南下,华北战局危急。庞炳勋率第四十军北上抗日,在德州、沧州一带与日军激战。 当时的他,尚有着军人的血性,部队装备虽差,却能顶住日军的攻势,多次完成阻击任务。真正让他成为“抗日名将”的,是1938年的临沂保卫战。 当时,日军精锐坂垣师团正全力进攻临沂,意图与南下的矶谷师团在台儿庄会师,形成对国军的合围。 临沂若失,台儿庄会战将陷入被动。庞炳勋率第四十军驻守临沂,面对兵力、装备都远超自己的日军,他没有退缩。 部队里的士兵多是河北、山东子弟,听闻要保卫家乡,士气高涨。庞炳勋亲自到前线督战,甚至带着腿伤(早年作战留下的旧伤)在战壕里指挥。 日军用重炮轰击临沂城墙,派坦克掩护步兵冲锋,城防多次出现缺口。庞炳勋下令“与阵地共存亡”,组织敢死队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把攻入城内的日军一次次赶出去。 激战中,第四十军伤亡过半,连预备队都用上了,他自己的指挥部,也多次遭到日军炮火袭击。 后来,张自忠率第五十九军驰援,庞炳勋部与张自忠部内外夹击,最终击溃坂垣师团,歼敌数千人,粉碎了日军会师台儿庄的计划。 这一战,让庞炳勋的名字传遍全国,并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被称为“抗日硬汉”。 1942年,庞炳勋奉命驻守太行山区,麾下名义上有第四十军、新五军、河北民军等三个军,可实际能指挥的,只有自己的第四十军。 新五军军长孙殿英是有名的“倒戈将军”,表面上服从庞炳勋,实则心怀鬼胎;河北民军则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来,战斗力薄弱。 更糟糕的是,庞炳勋不是黄埔嫡系,他多次向重庆方面请求补充物资,却只得到“就地筹措”的答复,为此,庞炳勋很是愤愤不平。 1943年4月,日军发动“太行作战”,调集了第35师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等重兵,对庞炳勋部展开合围。 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先切断国军补给线,再逐步压缩包围圈。庞炳勋率部抵抗,可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内部不和——孙殿英消极避战,河北民军一触即溃,庞炳勋部很快陷入绝境。 5月初,孙殿英在日军的劝降下,率先率新五军投敌。更恶劣的是,孙殿英为向日军表忠心,亲自带着日军去围攻庞炳勋的第四十军。 庞炳勋被迫率部突围,混乱中与主力失散,只带着百余名随从退到马鞍山,躲进了一个山洞里。 他本以为能暂时隐蔽,等待时机,却没想到身边的副官早已动摇,偷偷溜出山洞向日军告密,暴露了他们的藏身之处。 日军随即包围山洞,发起进攻。卫队拼死抵抗,最终全部牺牲。邵恩三自杀殉国,庞炳勋看着洞外的日军,又摸了摸自己复发的腿伤——此时的他,既无突围的力气,也无再战的决心。 孙殿英得知消息后,亲自来到山洞外劝降,对他说“日军承诺保你荣华富贵,比在山里挨饿受冻强”。在孙殿英的诱劝下,庞炳勋思前想后,最终选择了投降。 投降后,庞炳勋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省长”,还组建了伪“皇协军”,成为日军统治华北的傀儡。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震怒,下令通缉庞炳勋,可没过多久,又暗中中止了处分。 原来,庞炳勋通过旧部给重庆方面传话,称自己“是假意投降,日后会伺机反正”。蒋介石出于拉拢旧部、牵制日军的考虑,默认了这种说法,甚至还让人与庞炳勋保持秘密联系。 抗战胜利后,庞炳勋果然“反正”,蒋介石不仅没追究他的投降罪名,还任命他为“先遣军总司令”,让他负责维持河北地秩序。 不久,庞炳勋辞去军职,隐居在河南开封,1963年病逝。 他的人生转折,成了抗战史上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有人说他是被逼无奈,也有人说他是贪生怕死。 但无论如何,人们不该忘记,在那个山洞里,还有一个叫邵恩三的少将高参,用自杀守住了军人的气节。

0 阅读:53
烈火科学风暴

烈火科学风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