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不演了,当面拒绝特朗普!特朗普访日这事儿,最大的关注点是高市早苗刚把特朗普捧上了天,转头就当面拒绝了美国的要求。10月28日,俩人在东京迎宾馆会谈,高市早苗摊牌了,说日本不可能停止进口俄罗斯能源,还特地请求美国“理解日本的能源需求”。这话一出,美国媒体直接傻眼,日本网民倒是笑了。
高市早苗于2025年10月21日就任日本首相,这是日本政坛的重大转变。她以保守派形象著称,早年担任经济产业大臣时就推动能源安全议题,这次上任正值全球地缘紧张加剧,日本面临多重压力。特朗普的亚洲行选在10月下旬启动,日本作为首站,旨在巩固贸易和安全合作。但能源问题早成隐忧,日本液化天然气进口高度依赖外部,俄罗斯份额占总量的9%,这部分供应主要来自萨哈林2号项目,日本企业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持有股份。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核电占比降至10%以下,进口LNG成为电力和工业命脉,任何中断都可能引发电价上涨和经济波动。高市早苗的团队在会前已评估风险,特朗普一方则携制裁草案而来,敦促盟友切断对俄能源链条,以回应乌克兰局势。这种背景下,会谈注定不只是礼节性握手。
10月28日,高市早苗与特朗普在东京举行双边会晤,日本政府官员事后透露,高市早苗明确表示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难度极大。她请求美国理解日本的能源需求,强调若贸然切断供应,不仅会推高国内成本,还可能让中国填补市场空白,从而增强中俄影响力。这番表态源于日本的现实考量,萨哈林2号项目是稳定来源,冬季高峰期每月进口量达数百万吨,替代如澳大利亚或卡塔尔需额外物流费用和时间。日本已通过外交努力将俄进口量从峰值降至15%,但完全禁购短期内不可行。高市早苗的回应姿态低调,她未把话说死,而是提出渐进方案,如2026年进一步减至5%。特朗普虽未公开回应,但美媒迅速捕捉到这一分歧,称其暴露同盟的利益冲突。日本方面则通过联合声明淡化争议,聚焦投资和军事合作,避免会晤成负面头条。
特朗普访日前,高市早苗的举动曾引发国内热议。她在横须贺港的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上与特朗普并肩演讲,承诺追加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包括稀土供应链和半导体项目。这被视为拉近关系的信号,日本网民却有不同声音,有人觉得太过迎合,担心丢掉国家尊严。但能源议题一出,舆论风向逆转,日本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笑称高市早苗“终于硬气起来”,浏览量破百万。美媒如CNN则直指“盟友的意外阻力”,分析特朗普外交的盲点。这反映出日本民众对能源稳定的敏感,过去几年电价波动已让家庭负担加重,若顺从美国要求,工厂如丰田生产线恐面临限电,经济损失将超预期。高市早苗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日本外交的传统智慧:在同盟框架下寻求缓冲,避免两头不讨好。
美日同盟是日本外交基石,自冷战以来提供安全伞,但能源合作往往成痛点。特朗普上任后,重推美国优先,多次施压盟友加入对俄制裁,欧洲多国虽响应却付出高昂代价,德国工业产值下滑明显。日本不愿重蹈覆辙,高市早苗借此机会重申国家利益优先。她提到,若日本退出萨哈林项目,中国企业可能迅速接盘,这不只丢掉资源,还削弱亚太影响力。
高市早苗的表态,也为后续谈判留空间,她在内阁会议上指示加速从中东和美国进口LNG,同时维持对俄渐减路径。这让同盟关系表面平稳,实则各算各的账。
事件曝光后,国际反应分化。美国国务院低调回应,强调合作优先,但智库报告警告,这可能弱化对俄压力链条。俄罗斯官方未置评,但能源出口商获利明显,日本11月进口量持稳,电价控制在预期内。中国外交部则称赞日本的务实态度,避免卷入地缘博弈。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也类似,坚持从俄购油,全球能源格局正向多极化倾斜。
日本的能源依赖症根深蒂固,资源匮乏国需平衡大国关系,高市早苗的上任宣言就强调此点。她推动的能源转型包括重启核电,但进度缓慢,进口仍占90%以上。
日本的能源困境并非新鲜事,地缘位置决定其进口依赖,俄罗斯作为邻国,萨哈林项目自2009年起就成关键。高市早苗拒绝时,特别点出中俄获利风险,这不只外交修辞,更是战略考量。
美国虽是盟主,但在能源上,日本有底气,因为全球市场供需平衡,禁购难撼大局。高市早苗的处理,让她在政坛站稳,保守派支持者赞其维护利益,质疑声渐弱。这件事也暴露特朗普政策的局限,盟友响应度不高,欧洲经验已成前车之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