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国家向霍英东借礼宾车,霍英东大手一挥送来一辆顶级劳斯莱斯,但国家还车时,霍英东却说:“不用还了。” 1986年秋风送爽,一位西方君主首次踏上中国大地,礼宾车的钥匙却牵动着海峡两岸的心弦。国家为接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临时借车,谁知那位香港企业家霍英东不只借,还直接买下顶级劳斯莱斯。访问结束,车要还时,他一句话点亮了爱国情怀:不用还了。这背后,是改革开放浪潮中一位华商的赤子之心,还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中英两国关系在80年代迎来转折点。1986年10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机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英国在位君主首次访华,正值香港问题谈判的关键阶段。女王的行程安排紧凑,从北京起步,途经西安、上海、杭州,直达广州,历时两周。她在北京游览故宫,感受帝王宫殿的恢弘;在西安检阅兵马俑,领略秦俑的军容;在上海外滩驻足,目睹浦江两岸的繁华;在杭州西湖泛舟,体会江南水乡的柔美。这些活动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也为双边合作铺平道路。 接待工作是国家形象的窗口。外交部统筹各项事宜,强调规格要高、安排要细。女王出行有固定习惯,劳斯莱斯是她的标准座驾。这种车代表英国王室的尊贵,车身线条流畅,内部空间宽敞,配备先进设施。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正起步阶段,高端礼宾车数量有限。现有车辆虽能用,但难以完全匹配国际标准。外交人员清点库存后,决定通过香港渠道求助霍英东。这位华侨企业家在商界有口皆碑,早年支持国家建设,积累了深厚资源。 霍英东1913年生于香港,早年从商,创办多家企业,涉足地产、航运等领域。50年代,他组织船队从香港运送钢铁和药品,支援内地工业恢复。7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他投资兴建广州白天鹅宾馆,成为内地首家五星级酒店,推动当地经济腾飞。接到外交部请求时,霍英东正处理生意事务。他明白车辆事关国家礼仪,迅速响应,承诺提供合适车型,确保接待无缺。 借车过程体现了霍英东的果断作风。国家需要劳斯莱斯,霍英东直接从英国订购顶配加长版皇家蓝车型。这辆车价值高昂,相当于当时香港工人工资的数百倍。车辆海运抵达香港后,霍英东安排改装,提升安全和舒适配置。车身漆成皇家蓝,内部加装空调和防护玻璃。整车运往广州白天鹅宾馆,准备迎接女王。10月21日,女王抵达广州,劳斯莱斯成为她的主要座驾。她乘坐这辆车游览沙面岛、陈家祠和越秀公园,沿珠江大道前行,沿途民众夹道欢迎。 女王在广州的行程丰富多彩。白天鹅宾馆作为下榻地,提供周到服务。霍英东作为宾馆投资人,确保一切就绪。这辆劳斯莱斯不只载着女王,还承载着中英友谊的象征。访问期间,它平稳行驶在广州街头,车窗外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活力景象。高楼林立,商铺林荫,路人投来好奇目光。女王通过这辆车,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变化。这次接待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开放的诚意,也增强了两国互信。 访问接近尾声,外交人员准备归还车辆。劳斯莱斯从广州运回北京,行李清点完毕,一切完好。霍英东赶来外交部会客厅,面对归还事宜,他明确表示不用还了。这辆车直接捐赠给国家,用于后续国宾接待。他的话简短有力,体现了华商对祖国的支持。捐赠后,这辆劳斯莱斯加入外交车队,服务多位外宾,继续发挥作用。它见证了中外交流的深化,也成为霍英东爱国事迹的标志。 霍英东的举动不是偶然,而是他一贯作风的延续。早在抗美援朝时期,他就冒险运送百吨盘尼西林,支援前线。80年代,他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捐资数亿,兴建图书馆和宿舍,培养人才。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他捐款2亿元,支持水立方建设。即使晚年卧病,他仍关心国家大事。2006年霍英东逝世,灵柩覆盖五星红旗,珠江两岸汽笛长鸣,全国人民表达哀思。他的故事激励后辈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中履行社会责任。 这次捐赠也折射出时代背景。80年代,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吸引海外华侨投资。霍英东的行动鼓舞了更多同胞回乡创业,推动内地经济起飞。香港作为桥梁,连接祖国与世界。他的劳斯莱斯捐赠,正好发生在中英谈判的关键节点,传递出稳定信号。国际社会通过这次访问,认可中国的发展潜力,也为香港回归铺路。 霍英东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财富。他的企业利润多投向公益,体育、教育领域受益匪浅。比如,他创办霍英东体育基金,支持奥运备战。女王访华的劳斯莱斯事件,只是他众多贡献中的一环。它接地气地说明,爱国不分地域,华商也能为国家添砖加瓦。在当下,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重,霍英东的例子提醒大家,关键时刻要站出来。 回顾那段历史,中英关系从这次访问起步,逐步走深走实。香港顺利回归,经济合作不断深化。霍英东的捐赠车如今仍在外交场合使用,提醒人们友谊的延续。他的事迹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离不开像霍英东这样的爱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