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呕吐”的方子,药材很常见,效果杠杠的
呕吐是小儿常见病之一。通常因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
小孩近来反复反复呕吐,一吃点东西马上就吐了。呕吐的情况像喷泉一样的,吐出来的污秽物酸臭酸臭的,而且每次都是呕吐物比较少量,次数比较频繁,晚上睡觉特别不安稳,食量比较少精神状态差,没有小朋友那么朝气,喜欢吃冷的东西,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古代医家认为:通常呕吐主要是胃的责任。我们都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要经过胃来消化,汲取其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把我们食物中不好的东西排到小肠和大肠中去。也就是中医中所说的“胃主降浊”,通过胃气的下降,形成有效的循环。
一旦胃不舒服了,开始闹事了,胃气不降反而升了,往上走了,这样就变成了呕吐。看到孩子好不容易吃下肚子的食物,竟然呕吐出来,看到那难受的样子,心里面真的是五味杂陈。
《素问·举痛论》提出:“寒气客于肠胃,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食欲不化……呕而密默,唾吐清液。”
《证治汇补·呕吐》:“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素问·脉解篇》:“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我们把这些病因总结一下,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①胃寒或胃热、有痰或者胃不舒服;
②积食,积食也会引发呕吐;
③过量饮酒、情绪激动、还有饮食不规律都会引发胃的正常运化;
④胃中津液不足,胃肠濡润功能失常。
我们都知道胃喜清凉,胃气正常情况下是下降的,一旦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人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如果小儿胃有积热,或者吃了辛辣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者因为伤风感冒病邪侵入肠胃,就会出现胃气上逆的情况,从而会导致呕吐不停的发作。邪热乘胃,胃热上冲,一旦吃点东西,必定会出现像喷射状态的呕吐;如果病的时间长了,人的体质肯定避免不了比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没有很好的运化,没有营养的吸收,那么人脸色肯定是比较憔悴的,就会表现出来“面色无华”。
小儿则多是因为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过食生冷所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那么治疗的时候我们通常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
和胃止呕饮:(中医治病以辨证为主,不同病症当不同对待,却不可盲目用药,用药需经专业医院医生辨证用药。)
苏梗9克、陈皮6克、姜汁竹茹9克、白蔻6克、黄连3克、吴茱萸3克、藿香6克、姜半夏3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木通9克、炒谷芽15克、炒麦芽15克。另加生姜汁1滴
用法:代赭石先煎,煎好后将两次的药液混合,加入生姜汁1滴。服法:小儿可以在药汁中加入少许糖频频服用。
方中中药分解:
苏梗: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行气安胎、解鱼蟹毒;
陈皮: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利尿通淋;
竹茹:清热凉血、和胃降逆、化痰止咳、清热除烦;
白蔻:行气化湿、温中止呕、辟秽解毒;
黄连: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泻火解毒、除疳安蛔;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理气、温脾利湿;
藿香:解暑化湿、理气和中、辟秽解疫、和胃止呕;
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散风通络、通利大肠;
代赭石:平肝潜阳、和胃降气、凉血止血;
木通:降火利尿、通经下乳、利尿消肿、活血通痹、清热解毒;
炒谷芽:和中消食、健脾开胃、热毒下痢、津伤烦渴;
炒麦芽:下气消食、和中开胃、行气散血;
姜汁: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利水消痰、散寒除湿、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健胃增食;
呕吐的治疗扭转后,这时候脾胃还是比较虚弱的,后面就要着重调理脾胃了。后期用药应选用偏温的药,用量不宜过大,避免伤到津液。

 
									 
									 
									![中医肯定是有效果的,但是好中医太难找到是真的[吃瓜]](http://image.uczzd.cn/12021583063831809781.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