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这一政策精准击中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命脉”。数据显示,中国掌控全球69.2%的稀土产量和90%以上的加工产能,ASML的EUV光刻机离不开中国超高纯度铈基材料抛光镜头,单台设备稀土磁体用量超10公斤,占电机成本30%以上。 很多人不知道,芯片产业从头到尾都离不开稀土,尤其是高端光刻机和先进制程设备,简直是靠稀土 “喂” 出来的。就说荷兰 ASML 的 EUV 光刻机,核心部件里的钕铁硼永磁体,每 72 小时就得更换一次,而这东西离了钕、镝这些重稀土根本造不出来。 光刻机的镜头需要镧来提升透光性,离子注入环节少不了钕,越是先进的设备,对铕、钬这些中重稀土的依赖越重。新规把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 的光刻机类货物都纳入管控,可不是随便划的线,要知道台积电 5 纳米制程里的镧元素含量就有 0.5%,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更关键的是,稀土管控的核心从来不在 “矿”,而在 “提纯” 技术。美国、澳大利亚虽然有稀土矿,但美国最大的芒廷帕斯矿提纯纯度也就 92%,根本达不到芯片制造需要的 99.9% 甚至 99.999% 的高纯标准。 像决定高端设备性能的镝、铽等重稀土,美国压根没有量产能力,97% 的进口还得靠中国。澳大利亚挖出来的稀土矿,也得运到中国加工提纯,日本就算有部分提炼技术,90% 的中稀土还得从中国供应商手里拿。 这种从矿到提纯的全链条优势,让新规的影响力能穿透 “产地与中转路径” 的限制,不管货物在哪生产、经哪中转,只要含中国来源稀土且达标,都得申请许可。 14 纳米芯片相关设备的逐案审批制度,更是精准覆盖了当前芯片制造的核心领域。逻辑芯片和 256 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测试设备,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的支撑。 晶圆抛光要用含铈的磨料,少了它晶圆表面坑坑洼洼,后续工序全白搭;设备里的精密传感器、磁性元件,也得靠稀土来保证稳定性和精度。逐案审批意味着每一笔出口都要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和终端客户,这让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都变得可追溯,避免了稀土材料被挪作他用或流入敏感领域。 全球芯片巨头早就对这种依赖心知肚明,2024 年台湾一年进口 6000 吨稀土,96% 来自大陆,其中台积电一家就用掉 3000 多吨。 现在新规落地,从光刻机到芯片设备的稀土供应链被精准规范,那些习惯了稳定供应的企业,不得不重新梳理自己的材料来源和审批流程。这场管控升级,本质上是对稀土这一 “工业黄金” 的合理管理,也是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一种规范。

阿斌哥
12月1日,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