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 美国以“芬太尼”为借口加征关税,本身就是一场“张冠李戴”的操作。时间回到2019年,中国出于全球禁毒责任,在本国无规模性滥用的情况下,率先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整类列管,成为全球首个这么做的国家。 这一举措立竿见影。美国国务院《国际禁毒战略报告》明确承认,自2019年起,源自中国的芬太尼及其类似物输入美国的情况基本消失。但美方随后仍以“应对芬太尼危机”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此举缺乏合理依据。 美国芬太尼危机的根源在于其国内治理问题。作为仅占全球5%人口的国家,美国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 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因芬太尼类物质滥用过量致死人数达7.5万,占药物过量致死总数的近70%,成为18至45岁成年人的主要死因。更能反映其国内管控混乱的是,曾有美国市长公开提议给流浪汉免费发放芬太尼。 反观中国,不仅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严格列管,还持续强化前体化学品监管,并与美国、墨西哥等国开展禁毒合作。 2024年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成立后,双方保持热线沟通并开展多次技术交流,这些务实合作却被美方刻意忽视。本质上,“芬太尼关税”是美国将国内禁毒治理不力的责任转嫁他国,同时借此打压中国外贸的手段。 美方此时取消“芬太尼关税”、延长24%关税暂停期,并非无因之举,而是现实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国内经济的客观约束。持续对华加征关税的成本最终转嫁至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导致物价上涨、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尤其在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美国企业亟需中国市场的供应链支持,继续加征关税将损害自身利益。 其次是禁毒合作的“硬需求”。虽然美方之前一直甩锅,但中国在全球芬太尼管控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前体化学品的追踪、跨境贩毒的打击,都离不开中国的配合。 美国思和致远基金会的民调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贩毒集团、吸毒者和美国政府才是芬太尼危机的责任方,继续以芬太尼为借口打压中国,只会引发国内民众不满。 从中国角度看,这一结果是自身实力与合理斗争的必然产物。中国始终坚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同时坚决反对无端打压。 2024年中方发布《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系统阐述在禁毒领域的努力与成就,帮助国际社会认清事实。同时,中国在出口管制、反制措施等方面的充分准备,使美方认识到极限施压无效且可能引发更大损失。 回顾历史,大国间靠关税打压从未达成预期目标。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最终加剧了经济大萧条。这一历史教训并未被充分汲取,近年来美方在贸易领域的举措仍存在重蹈覆辙的风险。 再看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额不足25亿美元,到如今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规模,双方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之前的关税战中,美国大豆、汽车等行业损失惨重,中国相关出口企业也面临压力,但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 此次美方调整关税政策,与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后的协商存在相似逻辑。当时双方通过谈判避免贸易战升级,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当前国际格局更为复杂,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政策动向直接影响全球经济走势。取消不合理关税、延长暂停期,既符合中美两国利益,也为全球贸易复苏注入动力。 但也需认识到,美方政策调整具有明显功利性。此次同步暂停的还包括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对华海事物流造船业301调查等措施,均属于美方提出的“交换条件”。 这表明中美间分歧仍存,贸易摩擦风险尚未完全消除,未来合作需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但对美方政策的可持续性仍需保持理性判断。此次取消的10%“芬太尼关税”本就属于不合理附加关税,24%对等关税仅为暂停而非永久取消,美方未来仍可能依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对普通民众而言,中美贸易环境改善将带来更稳定的物价、更多就业机会及更丰富的商品选择。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出口环境改善,市场空间扩大;挑战则在于需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贸易政策波动。而对美国民众而言,关税取消后,来自中国的商品价格可能下降,生活成本压力将有所缓解。 此次关税调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双方需要在更多领域加强沟通协商,建立更稳定、更可预期的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信息来源:商务部:美方将取消对华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24%对等关税继续暂停一年 2025-10-30 15:16·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