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研发台湾投诚软件,给岛内民进党气坏了。 10月26日,岛内绿委王定宇和许智杰对外表示,关于大陆工程师研发“归家”APP,是渗透战的一环,影响岛内团结,对于这种投降软件,应该高度关注,对于已经加入的用户,轻则害自己,重则背叛台湾,安全部门应该介入。 这款软件其实并不神秘,早在几个月前就有台湾民众在网络上讨论其存在。它的核心功能,是为在台湾有意向回归大陆生活、工作或寻求身份认同的群体,提供技术上的协助,包括身份信息登记、政策指引、联系方式提交等。 整个程序的逻辑非常平和,也没有任何强迫性或者诱导性内容。在陆委会之前的公开表态中,也承认并未发现该应用存在“恶意植入”或“网络攻击”行为。 说到底,它就是一个服务类应用,和那些帮大陆民众联系海外华侨的“华人头条”差不多,只不过目标用户换成了在台的“潜在愿归者”。 但这件事真正引爆岛内舆论的,不是这个软件多有技术含量,而是它戳中了民进党长期以来最敏感的神经——“台湾认同”的幻象,被轻轻撕开了一道口子。 一个APP,居然能让岛内有一些年轻人认真考虑“要不要回去”,这让标榜“抗中保台”的绿营彻底坐不住了。 在他们眼里,哪怕是一个人动了“归”的念头,那就是“思想渗透”;哪怕是一个平台提供选择,那也得扣上“统战工具”的帽子。 其实,稍微有点对两岸现实了解的人都知道,现在不少台湾普通民众在面对经济困局、工作机会稀缺、房价高涨、社会焦虑时,早就开始用脚投票了。 不管是去大陆求学,就业,还是定居生活,越来越多台胞选择主动了解大陆政策环境,并寻找合适的路径落地。 而大陆这几年对台政策的持续优化,“31条”“26条”“惠台措施”等等,都不是喊口号,而是在制度层面真正做到了“同等待遇”。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用实实在在的利好,对冲民进党制造的“心理隔阂”。 “归家”APP的出现,不过是这个趋势的一个技术延伸。它没有“煽动投降”的功能,也没有“诱骗信息”的机制,反而很克制地把所有功能限定在用户自愿注册、主动查询的范围内。 岛内那些动辄喊“国安危机”的政客,其实最怕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民众对现实的审视能力。 因为一旦人们发现对岸并不是他们口中那个“极权统治”的模样,而是实实在在给出发展机会的平台,那民进党这些年构建的“敌意神话”就会失效。 民进党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无法在经济、就业、社会福利这些实质问题上给出解决方案。于是“抗中”成了他们维系支持度的最后保底。 而“归家”APP的逻辑恰恰打破了这个结构:大陆不再喊话,而是直接提供一条不依赖于政治认同的路径。 而从大陆的角度看,“归家”APP的开发并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为了制造“政治话题”,而是结合近年来大量台胞在大陆落户、创业、生活的实际需求,做出的一个技术升级。 这背后反映的是大陆在对台工作上的细节化、精准化、温度化转变。以往可能是官方平台发通知,现在则是通过移动应用,直接和用户对接,效率更高,体验更好。 归根结底,“归家”APP不是战争工具,而是现实照妖镜。它照出了岛内青年的迷茫,也照出了民进党治理的苍白。大陆不需要“收服台湾的芯”,只要能做到“理解台湾的心”,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已经悄然开始了。

东方
赞,这种App多研发几种